

以东京、纽约、旧金山为代表,湾区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规模效应下创新经济兴盛。自2003年以来,粤港澳合作阶梯式迈进。这里逾6600万的居民,用中国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2%的G D P。今年起,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接力珠三角地方规划。三地协同发展将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亦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乘此东风,南方都市报借本次改版推出“大湾区”版,每周一期,聚焦珠三角9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步伐,提供最权威、最及时、最透彻的湾区报道,生产高质量、有深度的智库决策参考产品,打造大湾区信息中枢。
以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2%的G D P!今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火”了!
一周前的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香港新一届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将推出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债券通”。
12日,聪明资金迅速介入,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股走红并领涨沪深两市,热度毫不逊色有“千年大计”之称的雄安板块。
这拨热度,源自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一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自此进入到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回首过往,这其实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它是从地方走向国家层面的步步莲花,亦是从宏观设想走向根本实践的美好绽放。
诞生从经贸合作到城市群规划
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诞生要更早些。如果说2003年C E PA (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诞生,是内地与港澳在经贸合作的先行先试,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就是粤港澳协同发展的全面推进。
从2008年开始,有关粤港澳地区合作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
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就将珠三角9城与港澳的紧密合作纳入规划。这份文件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文件提出,支持珠三角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等。
为落实此纲要要求,2009年2月,粤港澳三方在香港联合举行“第一次共同推进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联络协调会议”,明确提出,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开展《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
2015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这份文件中,“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5年11月的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建议发布。里边如是提出:创新粤港澳合作机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域。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出炉。在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一节里,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同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在管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在2016年4月正式发布的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粤港澳大湾区”被多次提及。第十章“促进深度融合 形成粤港澳台合作新局面”中,第一节标题即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随后,用近千字的篇幅论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推进粤港澳跨境基础设施对接,加强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三方面的内容。其后的两节内容,分别从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角度继续部署粤港澳合作发展工作。
2016年12月,珠三角湾区城市群规划的编制被提上日程,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珠三角湾区与海峡西岸、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呼包鄂榆几个城市群一起被列为“跨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群”。虽然名为“珠三角湾区城市群”,但当时据发改委介绍,将把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
今年1月,广东省两会上,马兴瑞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携手港澳推进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要和洛杉矶、纽约、东京湾去比”,在3月的全国两会上,马兴瑞说,相信粤港澳“能在世界大湾区竞争中冲得更快一些、更强一些”。
2017年3月,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在论述港澳问题时被正式提出,并被细化至“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至此,粤港澳大湾区被纳入中央顶层设计。
现状大湾区时代来临 硬软件均需升级
虽说“粤港澳大湾区”在最近两年才“热”起来,但CEPA的成果一直在延续。特别是随着几个补充协议的签订,至2014年底,广东省率先与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2016年,内地全境与香港、澳门均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而粤港澳连通、合作的许多基础工作,也已进行多年。其中,交通工程成效最显著。十几年来,从珠江口东岸去往珠江西岸,陆路交通除了绕行广州市区,只能走虎门大桥这个“华山一条路”。时至今日,连通珠江口东西岸的几项大手笔路桥工程已在建或即将开工,交通“硬件”上的提升或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收到的第一份大礼。
像开建8年、横贯珠江口东西岸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年底前将具备通车条件;承担着缓解虎门大桥拥堵重任的虎门二桥项目也进展顺利,最快将于2019年建成通车;争议多年的深中通道也将于今年全面开工建设岛、隧主体工程。
“硬件”之外,多方合作机制、改革权限等“软件”需求,也迫在眉睫。呼声最高的是粤港澳高层沟通机制,即一年一度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粤澳合作联席会议”。这两个联席会议,分别从1998年、2003年开始运行,由粤港、粤澳两地行政首长共同主持,进行贸易、经济、基建、运输、道路、海关旅客等事务的协调,其下会根据项目需要设专责小组。如港珠澳大桥、广珠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都是在这个机制下进行的协调运作。像2008年,珠海、澳门就在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框架下成立了珠澳合作专责小组,迎接港珠澳大桥时代的到来,并探讨协调横琴开发、珠港机场合作等。
联席会议协调的也不光是大项目,合作事项还遍及各种领域。例如,2014年的粤港联席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就有100项,2016年粤港联席会议上,单是签署的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书就有9份,涉及到自贸区建设、医疗、环保、食品安全、旅游、海事,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多个方面。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升级后,对协调机制、改革权限的更高层需求被提出。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在今年“两会”上即针对此点提出建议:在国家层面研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制,统筹研究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重大问题,协调落实重大合作事项。
未来“一国两制”下的全面合作实践
有观察人士认为,国家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标志着继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之后,粤港澳大湾区正式成为又一个国家战略。三地中,京津冀一体化重“疏通”,政治属性更浓。长江经济带重“保护、转型、城镇化”,而粤港澳大湾区重“对外开放”。
观察人士认为,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提出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说明中国始终重视对外开放,期望粤港澳这一区域能够打破现有行政地域壁垒,实现更为便利的要素流动、更为开放的经济模式、更为理想的产业分工、更为优美的人居环境,从而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支点。
无论外界如何解读分析,毋庸置疑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粤港澳区域合作,进入了深化升级阶段。向世界级湾区的对标,也意味着粤港澳区域合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覆盖了广东省9座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江门、惠州、中山、肇庆,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11座城市分属不同关税区,有不同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将它们作为一个“城市群”来进行统筹规划,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将要在“一国两制”平台下进行许多全新的“跨制度”尝试。
这种尝试虽然在经贸领域已积累了经验,多项基建方面、深度合作的尝试也已开展,但城市群规划显然涉及面更加广泛。就像香港特首梁振英所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不只是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还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在交通规划一体化、新兴产业错位发展、土地和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同城化等方面,也如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所言,尚面临协调难题,在营商环境、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也还有相当差距。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有一些“分量”相当差距不大的城市、港口和空港,它们呈现出“多极”的均衡化态势,这其实也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聚合力相对较弱的现实。如何做到区域协同、集聚发展,亦是不少观察者关心的问题。
目前,香港正在向珠三角积极靠近。本月19日至21日,香港特首梁振英将率团访问珠西城市群,陆续到访广州、珠海、中山、佛山、江门、肇庆等地,了解各市在基础建设、城市规划和创新科技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并与各市领导会面。
据梁振英透露,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工作十分紧凑,国家发改委计划今年10月前完成规划,港府将于6月底前要向发改委提出意见,本届特区政府与国家发改委在不断商讨,香港与广东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
未来,香港、澳门将为珠三角带来什么?珠三角又能为港澳带来什么?粤港澳大湾区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各大城市铆足了劲头。相关精彩内容,请关注南都珠三角各大读本的专题报道:
未来佛山:超级制造业强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大湾区交通枢纽 佛山读本01-05
港珠澳大桥会弱化东莞功能?看人家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怎么说!
东莞读本01-05、08
大湾区来了!曾坐看东岸腾飞的珠海,下一个30年将如何趁势而起?珠海读本01、08
江中珠“三羊开泰”,大湾区时代谁是引领粤西发展的领头羊?
江门读本01-03
身处粤港澳地域几何中心,曾被低估的中山如何弯道超车?
中山读本01-03
进击粤港澳大湾区 惠州手上有哪三张王牌 惠州读本01、04-05
出品:南都大湾区新闻工作室
主持: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薛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