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权威消息不断,大家最关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又传来新的消息。
发改委会同粤港澳编制中,9月上报,年底出台!
8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据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大湾区建设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其中就包括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并提出“尽快按程序上报”。
毕竟似乎涉及“一国两制”的跨制度合作,规划编制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按照发言人的编制规划工作表述,还有“
广泛听取粤港澳三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内容,这也表明需要倾听来自各个层面的声音,统筹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
这则新闻传递出两大信息:
一是国家发改委将会同粤港澳,共同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
二是4月份香港前特首梁振英预料的“九、十月推出规划”将会推后,8月2日媒体报道的9月上报中央更为准确。
这次新闻发布会之后,基本可以确定规划将在年底前出台,《深视新闻》当天对此已经进行了较为明确的报道。
在本年度剩下的四个多月内完成,这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从首次明确到上升国家战略,2年之间粤港澳一直在行动!
首次明确指出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在2015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此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就进入到政府的工作日程表。只是未加明确。
2016年1月,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同年3月,国家“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国家层面若隐若现。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等跨省域城市群规划编制。
至此,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正式进入国家战略部署层面,继而成为今年两会热议话题。腾讯马化腾以人大代表名义,提交《关于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提案。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由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建设明显提速!
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必然是雷厉风行的推动。
3月15日,发改委就研究部署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编制工作。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开展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言献策活动的公告,由此掀开国家参与规划编制的序幕。
此前,广东省已经在国经中心课题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形成规划文本初稿,并向港澳征求意见。
5月12日,在国新办的一次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发布会上表示,有关部门正在跟香港有关部门紧锣密鼓的对接,研究编制起草相关的规划。
6月21日,发改委网站公布建言献策结束语,表示积极研究和吸纳相关建议。
据6月26日的媒体报道,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透露,国家层面已牵头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广东省也已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并委托国家高端智库作专题研究论证。
7月1日,国家发改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共同签署了《
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为大湾区建设确立了行动纲领、明确了重点任务、描绘了蓝图。
根据框架协议,合作重点主要是7个方面: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间经济互补性强,要实现经济一体化,就必须实现“四通”——货物与服务流通、人员流通、资金流通、信息流通,国际一流湾区都能实现这“四通”。但这并非朝夕之事,需要各城市齐心协力、中央政府大力支持,磨合需要五至十年。
这种磨合有一部分必须在规划编制阶段就需要消化掉,将会有效减少磨合期,以尽快完成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
所以,编制工作由国家发改委指导,粤港澳共同参与,才可有效规避各个城市过多追求各自发展前景的“小我”心理,站在足够的高度参与编制工作,服从大湾区发展大局,有必要时牺牲小我,以求未来更长远的发展。
寻找下一个投资高地:交通枢纽!
8月20日,应邀参加《论道TOD,谁是下一个深圳北站——星河时代品鉴会暨莞深名剑TOD峰会》,引发了一兵对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新的房产投资热点片区的思考。
依据我的判断,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一定是拥有多个中心城市、更多的经济发展引擎和更多的交通枢纽,且布局合理的城市群。各个城市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基础上,需配合总体规划指导思想,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同时也需要发扬自主创新精神寻求突破,以丰富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内涵。
置业投资方面,需要围绕中心城市的中心、经济发展引擎区域和交通枢纽三个点做深入挖掘。如果兼具其中的两项,基本可做理想的配置;如果占有三项,当然值得毫不犹豫地投入。
比如深圳的前海、深圳的北站商务区,就集合了三大要素,因此成为楼市投资炙手可热的片区。
星河时代所在的区域,因为赣深高铁塘厦站升级为东莞南站,而具备“成为下一个深圳北站”的基础条件。
因为占地240万㎡的深圳北站,而被政府规划为深圳北站商务区,作为“
超级城市门户”进行打造。这也是深圳仅有的两个由政府赋予“超级”命名的区域。另一个是“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深圳北站建设和北站CBD发展,拉近了东莞与深圳中心城区的关系,使得东莞临深镇区,比如塘厦、黄江、松山湖的楼市消费主力以深圳客户为主。深圳强大的消费力使得这些镇区的楼价出现爆发式上涨,多数一年翻倍,普遍站上2万元/㎡均价水平,成为与深圳楼价最为接近的东莞区域。
深圳北站是一个交通枢纽,高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和城市公交在此汇聚,带来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为其CBD的规划和发展奠定了流量基础。
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规划
塘厦站之所以升级为“东莞南站”,是因为其不仅仅只承接赣深高铁的站点功能,而且也将成为深莞轨道交通的主要接驳站,也将是城际公交和城市公交的大型始发站。除了赣深高铁,未来或将有2条城际轨道、3条城市轨道在此汇聚,交通枢纽地位非常明显。
深圳北、东莞南。
东莞南站建成使用后,又将塘厦等东莞镇区和深圳中心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东莞南站与深圳北站的设址原理非常相似,周边都异常空旷,为产业发展预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深圳北站规划出了北站超级城市门户,东莞南站所在区域本为国际生态旅游城规划,但随着高铁站的进入,区域规划有望进行调整,但不影响为高铁站植入丰厚的生态资源。至于产业规划方面,能不能出现深圳北站商务区般的大胆设想,尚不得而知。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编制,更多的或将是围绕这些进行论证和规划。如果东莞南站的规划能够出现其间,那则是深莞融合之幸、塘厦发展之幸、星河时代业主之幸。
这方面,星河地产之前已有相关案例,比如惠州的星河丹堤,因紧邻惠州南站而备受深圳客户追捧。
偶然中蕴含必然。星河时代,作为星河地产东莞首秀作品,与东莞南站不期而遇,或将反过来论证“星河所在,必定中心”这一业界熟知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