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湾区

专访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粤港澳大湾区不单要合作,还要竞争

2018-06-21 戴春晨 ,郭倩倩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阅读: -

QQ截图20180621110321.jpg


各方翘首以盼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即将出台。在此背景下,香港特区政府官员近期密集拜会珠三角城市,为之后的城市合作进行铺垫。


近日,香港贸易发展局与广东商务厅在广州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主题论坛。论坛间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前来出席的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


关家明认为,与过去的粤港澳合作相比,湾区时代的粤港澳合作更加市场化,更加国际化。同时,要摒弃过去害怕竞争的心态,通过竞争合作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


借鉴欧盟人口流通经验


《21世纪》: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其他区域,比如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的区别?


关家明:粤港澳大湾区不单只是区域经济战略概念。


如果跟长江经济带等内地区域经济发展来比较,大湾区肯定是在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方面跑在前面的一个地区。这三个化对国家来说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市场需要深入改革和开放,深入改革就是市场化的改革开放;全方位的开放,就是国际化。


怎么用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全国、连接中国跟世界经济的结合,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题中之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有其特殊性的。


《21世纪》: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合作要怎么深化?


关家明:要朝着国际化、市场化跟法制化去做。但是要注意,香港国际化、市场化跟法制化的一套很大程度上只能在香港做,不能在全国推开。同样的国际化,香港很多都已经是国际标准,但内地有内地的标准,不能说所有的标准都看齐国际就可以解决问题。


因为国际标准是普遍性的,但没有特殊性,所以关键是怎么协调融合。既有外也有内,既能适应内地的实际也能帮助中国与国际更紧密地结合,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需要攻坚的一块,也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湾区合作的关键就是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现在人的流动还不是完全放开。譬如说香港人过来内地,普通旅游没问题,待多久都可以,但工作、居住、看病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还有很多机制体制的东西需要提升,另外从内地到香港可做的文章就更多了。如何促进人员流动,反过来又不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交流,其实都是我们需要处理的。


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是在同一个制度、同一个区域里的要素流动,没有“一国两制”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借鉴欧盟的经验就很有意义,二十几个国家不同发展程度可以做到有条件的自由流动。


合作之外还要鼓励竞争


《21世纪》:在粤港澳合作模式和具体策略的方面,内地跟香港在科技、金融等方面有哪些潜在的合作方式?


关家明: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我们要考虑的不单是怎么合作,还有怎么竞争。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缺一不可。


合作的模式有很多,过去比较简单是“前店后厂”或“前店后仓”,前面做一些比较容易看见的或是增值比较多的部分,后面做一些比较简单但是劳动力、土地各方面要素占比较大的环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合作复杂性的提高,“前后”在不断的改变,有些行业可能是“前店后脑”,大脑放在后面,门面放在前面。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譬如说大疆,将研发放深圳,对外推广做市场的那一块放到香港。


湾区时代的粤港澳合作跟过去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差别:


第一个是国际化的差别。香港的国际化跟内地其他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不一样,有高低或是方向的差别。


第二个是市场化的差别。香港很多是靠市场发展的,内地很多是靠规划推动,怎么将两者有机结合就很关键。研发不能没有市场,但也不能完全靠市场,所以随着大湾区内部不同产业的发展,产业链分工不断在变。但变的条件,基本上就根据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需求。怎么利用两地的长处扬长避短,这是合作的模式。


香港跟珠三角的合作模式最大的区别不单是粤港澳合作的概念,不是香港跟广东省的合作,还有中央部委的支持。也就是说,这加强了粤港澳合作的另外一个维度,过去靠地方之间的合作,牵涉到金融、海关等制度性的问题可能做不到,今后应该可以做到。


说完合作更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怎么样在竞争方面,既有推动也有管理。竞争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情况,竞争完全可以双赢。我们过去怕竞争,这个心态是不对的,但也要避免在资源运用方面的重复建设。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市场或者规划的方法去协调竞争,同时要鼓励竞争,竞争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还是缺乏的。


编辑:晓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