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粤水南供、前店后厂,到“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隔着浅浅的深圳河,香港和广东的渊源可谓流长。若再将眼光放至高空鸟瞰,从江门、珠海、澳门、中山,到东莞、深圳、香港、惠州,逾1500公里的优质海岸线,串连起全球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粤港澳大湾区的天时地利似已一早注定。身兼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的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周二(22日)起视察大湾区多个城市,坊间传闻将于视察后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从酝酿到诞生历经9年。
未来的“9+2”湾区城市群的产业、物流、金融、交通、社保、医疗等将如何迎来深度融合,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将是怎样的图景,引人无限遐想和期待。来自东京、三藩市、纽约的启示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的一次例行集体学习引起各方特别关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明确提出,“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随后的3月全国两会,“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习近平称作“搞起来,不得了”的大湾区,为何一横空出世就成为高频词?恐怕要从现时世界三大湾区:东京、旧金山、纽约的经济奇迹说起。所谓湾区,是指由一个或数个海湾、港湾、腹地、邻近岛屿等共同组成的区域。
以全球第一个人工规划而成的湾区——东京湾区为例,其占地不到全日本10%,却贡献高达四成的GDP,是举足轻重的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和能源生产基地。全球另一大湾区经济的佼佼者——美国旧金山湾区,人均GDP于2016年即逾10万美元,远高于香港2017年底的约4.5万美元,实力可想而知。09年首提前年晋国家战略中国开始构想自己的湾区经济,源自2009年粤港澳联合开展的《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其中首次把“湾区发展计划”列为空间总体布局协调计划的一环。2013年9月,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规划显示,该基地是发展湾区经济重要的一环。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构建湾区经济”,提出深圳将依托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地处亚太主航道优势,重点打造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等湾区产业集群。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随后公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亦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至此,“粤港澳大湾区”从地方构想上升至国家战略。
11城市将重点合作7大领域根据2017年7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大湾区正式确认包括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惠州和江门11个城市。粤港澳三地未来的7大合作重点则为: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当局倾国家之力,以国家发改委统筹三地政府大湾区规划,除了港澳与广东的“两制”之别,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促成湾区融合,淡化金融、港口等领域的内耗角力,力避重复建设和形式空转。坊间预计,大湾区发展规划出台后,粤港澳就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税收等仍待有大量机制创新的细则出台。对港澳来说,能否藉此为经济结构和就业市场、土地供应和房屋需求两大矛盾找到解决之道,将成为未来是否成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全球四大湾区比拼粤港澳冀成最大经济带现时全球三大湾区包括日本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湾区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