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报告分析,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显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雏形,未来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型门户枢纽和世界级经济平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将进入建设年。
《报告》实现三个第一次突破:第一次将“9+2”城市群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进行研究,第一次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进行大数据比较研究,第一次将“9+2”大湾区都市圈作为一体化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
《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三大核心优势,包括“三面环山,三江汇聚”、面向太平洋、辐射泛珠三角,是世界四大湾区中拥有最大腹地的区位优势;航运发达、体系完备、创新能力强、总部效应突出的产业优势;“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多元格局的制度优势。
《报告》指出,2017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元年,主要工作是树立概念、理清议题、调查诉求、凝聚共识,确定方向。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亮点频出,但在国际化水平、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地区间深度融合、整体优势发挥、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仍与国际三大湾区存在较大差距。
《报告》分析,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将进入建设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显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雏形,未来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型门户枢纽和世界级经济平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报告》进一步指出,大湾区总部辐射半径将延展至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海上丝路沿线区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布点,导入更多国家发展功能,共同联合投资项目,在大型项目上下游、产业集群、生产服务、项目分包、监理上觅得商机,助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构建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该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经济体,各城市间从竞争变为协同,将面临生产力空间如何更加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产业链如何合理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城乡差别如何消除二元结构,在高房价时代如何留住人才;营商环境如何更有利全面开放,成为世界资本最强吸引力的经济圈,成为世界最佳宜商宜业宜居的生活生态圈。
《报告》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向与重大问题主要包括:国家全面走向现代化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一带一路”巨型门户枢纽和“一国”内的世界级竞技平台、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科技走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重构粤港澳空间秩序、推动大湾区公共产品跨境跨城供给等几个方面,并据此提出四大建设重点:一是强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入做强优势产业,补足战略性现代产业短板,形成“9+2”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建立系统化、分层次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体系。大力营造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的软环境。三是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作为支撑,带动土地、产业链、生产率等要素的空间布局优化,综合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发展。四是充分发挥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由贸易区,打造粤港澳自由贸易港,通过自由贸易区、贸易港建设,带动高端资源“引进来”,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