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无论是建设规模、技术难度、质量标准,还是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港珠澳大桥都堪称世界超级工程,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更是举世瞩目。历时十余年的漫长岁月,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技术攻关团队(以下简称“沉管预制技术攻关团队”)实现了“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质量“零缺陷”的目标,创造了安全生产2200多天无事故的奇迹,兑现了“为世界级跨海通道提供优质产品”的承诺。
一丝不苟是他们的态度也是岛隧沉管的质量保证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沉管预制技术攻关团队凭借一系列技术创新,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2017年5月25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焊接合拢完成,2017年11月14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荷载试验完成,全面进入验收期。2017年12月31日晚,港珠澳大桥全线亮灯,标志着港珠澳大桥基本具备通车条件。
坚持每天的早班操,为一天的工作开个好头。
攻坚克难 勇攀世界工程技术高峰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之一,其技术复杂性、施工难度、施工风险都极具挑战,加上沉管隧道施工经验相对缺乏、一系列未知的技术难题考验着技术攻关团队。一位欧洲著名岛隧专家依据经验得出一组数据,全世界的节段式沉管隧道接头漏水率平均值在10%左右,并且还没有沉管隧道100%不漏水的记录。港珠澳大桥共要制造安装33节沉管,大约有264个接头,如果按照10%的漏水平均值来算,一二十个接头漏水都在正常值范围,而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做到了“滴水不漏”,甚至一点点渗漏的痕迹都没有。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每个180米长标准管节由8个节段组成,每个标准管节长22.5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达8万吨。而混凝土是保证沉管不漏水的关键和核心,沉管如果出现裂缝就会导致海水渗漏,进而锈蚀钢筋影响海底隧道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降低混凝土开裂的风险,混凝土的配比是关键,沉管预制技术攻关团队耗费两年的时间进行研发,同一配比在不同时间的状态都存在差异,为了摸索找出原因,就需要不停的反复试验,找出稳定的“可复制性”,在经历了1000多次的比对试验后,终于成功研制出趋于最佳的混凝土配比,创造了近100万方混凝土无裂缝的奇迹,为确保沉管120年的使用寿命提供关键技术保障。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混凝土输送系统刚开始采用皮带输送,但在首次模型试验浇注中就因为故障导致浇筑出现中断,出现了影响质量的问题。大家重新对皮带输进行评估,最后林鸣总经理当机立断改为管道输送,解决了这一问题。长达35小时的一次性全断面浇筑过程中,钢端壳浇筑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这是对技术顶峰的执着追求。在混凝土浇筑时也有着严格的温度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必须控制在25°以下,从原材料送上传送带的那一刻开始到最后实施浇筑,沉管预制技术攻关团队采用了冰水混合骨料冷却系统,安装空调送冷风把原材料控制在0°以下,这样混凝土在入模浇筑时的温度就有了保证。浇筑后是长达14天的喷雾养护,通过这一系列严格的工艺标准保证了沉管质量。
管节成型后是艰巨的顶推任务,8个节段、重达80000吨的巨型沉管要平稳行进200多米。整个顶推作业不能脱节、不能挤压、不能受损、不能有丝毫的偏差,沉管预制技术攻关团队为此研发了《沉管隧道大型管节顶推、滑移施工工法》,采用强大的智能液压自平衡系统、导向系统以及顶推系统同步自控制,使顶推作业并顺利进行并且保证管节完好无损,目前该工法已被评定为国家级工法。
在浇筑现场处处可见的宣传标语
创新管理 为世界级工程保驾护航
从一根钢筋、一方混凝土到一个180米长的巨型沉管,需要经过钢筋加工、钢筋笼绑扎、混凝土浇筑、管节舾装、顶推、深浅坞蓄排水及管节起浮横移等156道工序。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团队高标准地建立起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管理体系,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加强入场人员安全教育。无论是在生产车间还是在户外总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标语,“细心、精心、用心、品质永保称心”、“精心施工保质量,排除隐患保安全”、“一丝不苟不让隐患出坞门”。坚持每天做早操、喊口号,从安全帽的正确佩戴等细节做起,坚持每天检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通过制定一定的处罚措施,如带头喊安全生产口号等,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以安全标准化管理为主线,推进沉管预制的“6S”管理和班组建设工作。按照“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的要求,加强对施工现场“6S目视化”管理,做到施工现场整洁、原材料码放有序、施工设备运转正常、施工人员精神面貌良好。每天召开班前会,严格执行高规格、高起点的标准化实施方案,实现“事事有标准、人人讲标准、处处达标准”的目标。
“我们对所有工序全面实行星级管理,对每一个小项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层级、检查方式、检查频率、质量控制要点,质量缺陷处罚制度都有着明确的标准。”负责体系执行监督的质保主管孔炼英说。
在施工过程中团队严格执行“首件制”、“三检制”,树立“每一节都是第一节”的工作理念。孔炼英说,“其实前面所有做的工作都好比1后面的无数个0,只有在这些无数的0前面加上1,这些0才会变得有意义。”做好每一个细节是成就大事的基础,团队不断完善沉管预制质量管理体系,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从原材料的选购、工序的推进到工序完成后的自检自验,每一道工序层层把关做精做细,为整个沉管预制流水线提供了全方位的质量保证。
港珠澳大桥最后一节沉管开始整体长距离顶推
激发活力 小目标汇聚成就大目标
面对六年超长的建设周期、世界级技术难度的挑战和巨大的工作压力,“8万吨”、“120年”,无论技术水平、工程品质还是现场管理都要追求甚至赶超世界最高水平,整个团队都需要保持与时俱进,有不断追求进步的激情和斗志。开工伊始,为了消减工学矛盾,团队打造了“牛头岛”讲坛、职工夜校及农民工学校三大培训平台,持续开展各类课堂讲座培训,开展各类学习交流培训活动,鼓励员工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六年来,团队累计开展培训课程1000余讲,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使新员工快速融入到集体中来,搭建平台给每一位员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员工之间的技术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团队成员及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
作为团队技术主管的戴双全总是喜欢和一线员工交流,他说,这样不仅能够得到最基层员工对于工序反馈的意见,还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一些一线员工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也能对对固定工序提出一些优化意见,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员工们遇到的一些困难,戴双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既增进了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又增强了一线员工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在谈及工匠精神时,工区总工陈伟彬说,“每一个普通的人都是有多目标的,比如买一部手机,既要电池耐用又要运行流畅还要拍照清晰,而工匠精神就是激发每一个个体的活力,把多目标要转化为单目标,精益求精做好每一件当下的细节,实现集体的梦想,实现时代的梦想。”完成这项世纪性工程就是靠每一个被激活的个体来完成的,当每一位员工把自己的小目标与集体的大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实现港珠澳大桥的大目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或是做技术研发的工程师,或是作为质量、安全保证的质量员、安全员或是一个钢筋绑扎工,通过完成自己的小目标最后完成大目标,在其中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