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囊括连续多年称霸各省份国内生产总值排行榜的省份、首个设立经济特区的城市、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粤港澳大湾区甫一问世,即引起各方广泛关注。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晋板块,今年粤港澳大湾区毫无意外地被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世界级定位也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被李克强总理明确。虽然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规划尚未出台,但一条“科技+资本”的发展脉络,自2015年首次出现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来,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始终走在科技引领发展的道路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深圳累计PCT专利69347件,在全球性的创新活动活跃城市中排名第二位,仅落后日本东京,领先于美国硅谷和纽约;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6家;在世界排名100强的大学中,珠三角拥有4所。2017年,仅深圳市当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就达到2万件,占全国的43.1%;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6.3%,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今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香港排第14位,于科研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种种迹象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驱动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强大的技术发展力度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贡献了数量众多的“独角兽”企业,也催生了日趋多样化的业态模式。其中,平台化发展模式以其完整的生态系统、强大的集聚效应和鲜明的互联网特色,在实现自身发展模式成熟过程中不断累积并形成品牌效应,加快形成大湾区内部产业集群,进而增强了地区整体的发展实力。
随着科技对地区发展贡献度的不断提高、对经济和社会颠覆力度的越来越大,如何推动科技恰如其分地融入经济活动及区域建设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课题。事实上,从今年全国两会及地方两会上能够明显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强化地区技术实力方面始终在加足马力。除明确要在5年内建成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外,广东省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强调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香港多家知名技术型企业管理层在不同公开场合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与内地尤其是与广东的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而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突出的协同效应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科创型企业来此落户。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互联互通更加深入和便捷的基础上,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港澳的走向全球的窗口价值、广东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都将创造难以估价的溢出效应和叠加效应。而这些对于信息饥渴和资本饥渴的科创型企业而言,必然具有难以名状的吸引力。
科创型企业的密布,在对粤港澳大湾区软硬件环境提出较高要求的基础上,也在无形中对配套的金融服务施加了压力。除作为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外,深圳及广州在对口湾区内部金融创新方面成效卓著。去年6月,广州花都入选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重点探索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包括排污权等绿色金融产品的探索,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作为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湾区内以高技术含量为主要特色的互联网企业受益良多,其他传统制造型企业则依靠其能效高、排污少特征,使其得以与落后产能区别开来,最终实现技术到收益的转化。深圳作为国内金融中心,早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资本市场。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企业和产品能够迅速匹配与之契合的金融服务,发挥资本的催化作用。
世界级大湾区的打造之路,注定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路。刚刚过去的2017年,覆盖人口达6600万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远超美国旧金山湾区、逼近纽约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依靠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的经济量。这足以说明,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级湾区的现实基础已经具备,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下,“科技+资本”既是众望所归,更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