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湾区

湾区候鸟筑梦粤港澳

2018-04-04 温利、蔡冬庆 来源:广州日报 阅读: -

QQ截图20180404112634.jpg


QQ截图20180404112643.jpg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温利、蔡冬庆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除署名外)


1月18日,在广州开发区见证完广州斯坦福国际研究院成立,美中硅谷协会主席王旸又开始了他一个月中国一个月美国的“候鸟”生活。记者昨天联系他时,他又在美国忙着打造硅谷对接广州的“直通车”。越来越多像王旸一样的国际性人才频繁穿梭于粤港澳与旧金山两大湾区之间。


美国《洛杉矶时报》撰稿人埃弗兰·伊里塔尼说:“如果你浏览一下硅谷公司的员工名单,就会发现无数清华毕业生。他们是来美国寻求工程技术突破,在因特网领域大显身手或在科技上创业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华人控制的硅谷公司现已达2000家以上,占硅谷公司的1/5,中国的一些知名企业也已在那里建立了科研实验基地。


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领域,“湾区候鸟”力量更强大,用领英中国技术副总裁王迪的话说,中国将成为全球AI赛道上一个最强有力的“赶超者”。


民间


组织


打造广州对接硅谷的“直通车”


硅谷,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广州科创寻求合作的理想之地。在一批工作或创业于硅谷的华人领衔下,一些硅谷的民间组织,正扮演着广州与硅谷之间科技、投资、商务、人才交流的桥梁角色。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有着20多年硅谷投资经验的美中硅谷协会主席王旸每年都会穿梭在广州及硅谷两地之间,寻求两地投资、商务交流与合作的契机。美中硅谷协会主要为政府、企业和个人进入硅谷建厂或设办事处、设立研发中心、收购兼并和开展交流等提供相应的一站式服务,同时还提供政策法律咨询、人才交流等。


今年1月,一场中美(广州)创新领导力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城召开,包括斯坦福国际研究学院SRI创新领导中心执行总裁高乐德、美国硅谷摩根山市前市长玛丽莲等就创新领导力、硅谷精神、企业孵化、创新投资等话题带来解读,也为广州双创圈带来最顶尖的硅谷智慧及国际视野。在主办方单位中,就有美中硅谷协会的身影。


合作成果远不止于此。2015年底,由番禺区与美中硅谷协会合作建设的高科技项目孵化和产业化平台——超谷科技园正式开业。科技园通过市场化运营,建立硅谷—广州大学城高科技项目孵化和产业化的服务体系,引进美国硅谷地区高科技项目、资本和运营经验,同时开展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创业辅导和培育孵化,并为孵化项目提供后期跟踪服务、增值辅导、公司注册落地和上市服务等。


王旸兼任科技园运营机构——广东超谷科技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表示,这是一个国际研究院,也是一个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希望依托这一平台让项目、资本、人才输送到广州,同时这个“车”也是双向的,广州有合作需求的可以到硅谷进行合作和交流。熟稔硅谷科创生态的王旸希望,在硅谷和广州之间架起一辆“直通车”,将美国硅谷的科创项目、资本、管理经验等引入到广州,同时将广州的优质资源对接到硅谷。


除了美中硅谷协会,一批工作和创业于美国加州硅谷地区的华人高科技专业人士成立的协会也为中美两国交流铺路搭桥。硅谷科技协会自1999年以来,协会每年都组织一两次科技商务访问团和多次小型团组到中国参加深圳高交会、广州留交会等。在协会的牵线搭桥下,许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多家科技企业在国内投资落户。


经济力量


华人硅谷创客


瞄准国内市场


数据显示,华人掌控的硅谷公司现已达2000家以上,占硅谷公司的1/5。


今年1月,美国拉斯维加斯又迎来一年一度的科技狂欢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在离CES会场不远的停车场上,一辆头顶架着摄像头和传感器的红色轿车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几个东方面孔在车旁为好奇者做介绍。这是一辆改装过的无人驾驶汽车,它来自硅谷一家有着浓厚的“中国血统”的无人驾驶创业公司——智加科技(PlusAI)。


1994年至1998年期间,智加科技的创始人刘万千曾在惠普公司和硅谷图形(Silicon Graphics, Inc.)担任高级工程师。2016年,他和团队创立的智加科技(PlusAI),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制造全自动无人驾驶机动车,已成为少数几家拥有美国加州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的初创企业之一。


智加科技创始团队里,不乏雅虎、腾讯、博世的华人前高管。与硅谷本土崛起的众多无人驾驶公司不同,智加科技一开始就瞄准国内市场。下半年,智加科技与国内农机生产商合作研发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将有望实现量产。


伴随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硅谷之外的全球各地也在加速发力,希望让科技创新成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动力。在硅谷,除了智加这样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更有全球顶级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投资人组成的华人阵容,他们利用在硅谷学习、创业积累的技术、资源和人脉,游走于粤港澳和旧金山湾区之间,为两地的科技交流合作开辟出广阔前景。


“这几年,广东来硅谷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而从学成之后选择回国发展或创业的留学生、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多。”盈升投资公司CEO、华南理工大学美国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黄志斌称,“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在芯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领域,与硅谷差距越来越小。”


黄志斌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后在硅谷谋得一份工作,是留学生梦寐以求的。然而,中国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国内,这些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留学生也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科研力量


华人办学教授尖端技术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美国《洛杉矶时报》撰稿人埃弗兰·伊里塔尼说:“如果你浏览一下硅谷公司的员工名单,就会发现无数清华毕业生。他们是来美国寻求技术突破,在因特网领域大显身手或在科技上创业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


秦志刚是在旧金山湾区从事教育的华人代表之一,他大学本科毕业于国内的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在投身教育,是加州科技大学的校长。


他的教育理念是紧跟前沿,他认为在硅谷,公司的创新并不落后于学界,甚至更趋实用。大学的基础教育不错,但最尖端的技术还是在公司里。这个理念体现在加州科技大学的日常教育中,人工智能刚热起来,相关课程就已经开讲了,他从大公司请来老师为学生讲课,让教学紧跟科技前沿,而非停留在课本上。


斯坦福的终身教授崔屹是广西来宾人,从中科大本科毕业后到美国求学,2002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同年被评为美国“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现在是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终身教授。他现在正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前部长、斯坦福大学物理教授朱棣文合作,采用纳米技术制造PM2.5过滤技术的纱窗、口罩。


经过研究,他把硅谷最前沿的创意带回粤港澳大湾区,将其创立的“四清空气公司”的生产线放在深圳,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太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创新、政府能力、人才储备和市场基础都让他印象深刻。作为企业家他选择广东,作为大学教授,他也格外中意中国学生。“美国大学都知道中国学生很牛,也大量招中国学生。”


中国成AI赛道上


最强“赶超者”


风口力量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下一个变革“奇点”,而AI技术人才则是主导这一变革的核心力量。去年7月,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发布了一份《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


记者从报告中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华人在AI领域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在全球AI人才总量中,近14万华人已经占到6.5%。然而,海外华人依然难以突破“玻璃天花板”——海外华人AI人才中,仅有10.7%位居总监及以上职位,而美国所有AI人才中,总监及以上级别人才占比为20.6%。


这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海外AI人才回流趋势渐强:从2013年至2016年,中国留学毕业归国的AI人才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4%,而有海外工作背景的归国AI人才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0%。其中,美国是这些海归人才的第一大来源国,占比超过四成。


领英中国技术副总裁王迪表示:“当前,AI领域竞争的核心即人才之争,而从核心技术人才的积淀上来看,中国与欧美领先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中国高潮迭起的互联网科技创新、庞大的数据量、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大量的资本涌入,也使中国对于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这将使中国成为全球AI赛道上一个最强有力的‘赶超者’。”







编辑:晓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