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麦教猛。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何龙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当前,惠州正全面发力,抢抓机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承载区。”14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长麦教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惠州要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这艘“航母”扬帆出海,加强与香港、深圳等地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合作,推动构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惠州应有的贡献。
临深近港,惠州是大湾区“9+2”重要城市之一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湾区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标配”,更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麦教猛说,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透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基本完成,正在按程序报批,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由研究谋划转为务实推进阶段。
“惠州滨海、临深、近港,是粤港澳大湾区‘9+2’重要城市之一。”麦教猛说,惠州与香港、深圳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彼此有深厚的人文渊源和长期的合作基础。
惠州与深圳是近邻、与香港相近。当前,广深港客运专线加速推进,赣深高铁惠州段动工,通车后惠州市民有望20分钟内到深圳、50分钟内直达香港核心区。同时,城市间人文交流往来密切,惠州还是香港、深圳重要的“菜篮子”和“水池子”,城市间经贸往来密切。其中,港资企业占惠州外资企业比重近八成,是推动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并船出海,构建高层次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多个城市可以‘并船出海’,合作共赢,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支点,成为国家和全球连接的门户。”麦教猛表示,这将有利于湾区内城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空间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更高质量的发展。
“前承国际市场前沿、后接内陆广阔腹地的惠州有四大方面优势。”麦教猛说,首先是区位优势明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联接粤东以及海西地区、粤北以及江西等内陆地区的重要枢纽门户,随着赣深高铁、广汕高铁和从莞、武深、汕湛等高速公路的建设,惠州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总里程将分别达到500公里和1000公里,到大湾区各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将大幅减少。其次是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着力建设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已发展成为一座特色鲜明的工业新城。三是发展空间巨大,陆地面积达1.13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珠三角1/5强,开发强度仅为9%左右,并且是广东省海洋大市,水资源也非常丰富,拥有仲恺高新区、大亚湾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四是生态环境优良,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美称,有利于惠州成为湾区生态型产业发展示范区、健康产业的优先发展区。
麦教猛说,惠州将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发展,着力推动惠州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找准自身定位,扩大惠州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塑造“惠州制造”的国际形象。
全面发力,共筑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框架下,惠州积极探索与香港、深圳等地在金融、经贸等多领域合作对接。”麦教猛说,惠州将从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多方面发力,进一步打通要素流通渠道和体制机制障碍,密切惠州与大湾区内各城市的交流、合作,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承载区、融合发展示范区,共筑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麦教猛表示,具体说来,首先是狠抓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个基础,着眼于“外部打通、内部联网”,加快推进包括惠州港和惠州机场在内、以“两港三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融入大湾区东岸“半小时生活圈”,把惠州打造成为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和闽赣地区区域门户枢纽。其次,以石化、电子两大产业基地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汽车、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为创新引领,主动承接香港、深圳等周边城市高端资源和创新要素辐射外溢,打造粤港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携手共建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是按照区域协同、产业共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原则,依托环大亚湾新区等重大平台,探索与香港、深圳等地共建合作试验区,共推产业转型升级,联手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让企业在惠州就能享受到“香港服务”“深圳服务”,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吸引更多的资本、产业和优秀人才。五是加强与香港、深圳等周边城市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会管理、专业服务业、环保及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将惠州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态丽城的独特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