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澳大湾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有利于推动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图为港珠澳大桥。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深圳晚报特派广州记者 陈逸群 周倩
自概念提出到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更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互联互通?28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深圳代表团就此展开热议。各位代表认为,交通基础设施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脊梁”,打通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的“任督二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才能更好实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
1
高速城际快线 有利于有效盘活 粤港澳空域资源
粤港澳地区的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和珠海机场,直线距离不到150公里,机场密度为全国之首,世界罕见。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在发言中谈到,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必将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引领中国创新发展,这客观上要求粤港澳各机场之间加强设施联动、有效盘活空域资源,最终形成有机联系并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
“建设高速城际快线,点对点把各个机场串起来,是加强机场间有机联系最有效的方法。”陈如桂认为,粤港澳地区各个机场各有分工,航线覆盖不尽相同,如果建设高速城际快线,让各机场间实现约半小时通达,就能最大限度统筹利用湾区机场资源。比如,很多国际旅客从全球各地到了香港之后,就能很快通过广州、深圳的机场分流至全国各地,全国各地旅客也能通过广州、深圳的机场与香港机场联动飞往全球。此外,连接各机场的高速城际快线还能有效盘活澳门、珠海机场和在建的惠州机场资源,通过枢纽机场之间的联动,以及枢纽机场与支线机场分工合作,确保粤港澳大湾区范围的空域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利用、旅客得到高效组织、机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得到有序发展,“有必要对此进行专题谋划”。
“广州南沙到深圳机场的距离才10多公里,如果广州东站经珠江新城到南沙的快速地铁专线,再延伸到深圳机场,就能通过城市快线将广州机场、珠江新城与深圳机场、深圳市中心连接起来,增强两座核心城市的服务能级。”陈如桂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城市之间轨道交通建设的统筹,充分发挥航空优势、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轨道交通有效对接,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提供强劲的综合交通服务支撑。
2
湾区发展要提速,交通建设先加速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丘海在审议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广东乃至中国发展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是,当前大湾区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只有交通建设先提速,大湾区发展才能加速。
丘海说,粤港澳大湾区由珠三角9个城市及香港、澳门组成,各种要素高度集聚,从人口、土地面积和GDP等指标看,毫不逊色于纽约、东京等成熟的大湾区城市群。但是,大湾区内现行的交通状况不容乐观,比如广深高速严重拥堵,虎门大桥车满为患,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也制约了大湾区的发展。
丘海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推进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建议统筹规划建设大湾区互联互通交通体系,综合考虑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线网走向,加快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修建更多的跨江通道,促进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畅通。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完备的产业群、发达的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能产生更大效益,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3
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至香港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邱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创新有新看法。他建议,依托“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角度出发,扩展目前与香港创新合作空间和范围,借助香港的优势,将广深科创走廊延伸到香港,形成更为开放和高远的“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发展引擎。
邱晨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珠三角“一小时都市生活圈”加快形成,前海蛇口等自贸片区加速开发,广深港客运专线、莲塘口岸等基础设施加速推进,香港与广深莞等城市合力发展的潜力必将进一步释放。
邱晨建议,打造“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要交通先行,应加速推动广深港东部交通规划建设。借鉴世界级大湾区的建设经验,充分考虑未来客流增长的需求、新增高铁/城际轨道线路的可能,推动广深港高铁向坪山、龙岗、大鹏等深圳东部甚至粤东地区延伸,通过高铁把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辐射到粤港澳大湾区,加深大湾区城市之间的沟通。加快打造广深港东部海上交通圈,充分发挥大鹏半岛的独特区位优势,开辟可水路直达香港机场、港口的海上航线,争取开通大鹏至深圳、广州、香港、惠州、东莞等“点对点”通用线路,开展大鹏至香港的海上大桥建设可行性研究,谋划推动建设鹏港大桥,全面打通大鹏至香港、粤东至粤西的通道。
4
为粤港澳大湾区会展行业插上“翅膀”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韩俊认为,随着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将给粤港澳大湾区会展行业带来爆发性增长,并对湾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起到强刺激作用。但韩俊同样也担忧,深圳机场的国际航线少特别是洲际长航线匮乏,已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面对会展行业带来的数十万人次的海量国外观众,深圳国际航线可能会“消化不良”。
韩俊给出这样一组数据:随着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深圳会展行业将新增400万平方米展会面积,预计将新增展会国际客商超50万人次,新增国际旅客吞吐量将超100万人次,预计涉及的国家超过100个,通航航线城市超过200个。然而,目前,深圳机场仅开通国际航线34条、国际通航城市36个,国内旅客与国际旅客比例仅为96.6:3.4,与北京、上海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韩俊建议,应加按照国际会展城市标准,使深圳国际通航航线达到100条左右,通航城市达到200个左右;进一步加快深圳国际机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的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城际交通、跨海通道建设;加快深圳国际机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片区的城市更新改造,打造整体会展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