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界合作协议书》签订仪式。
香港旅游业议会主席黄进达(左一)致送纪念品给演讲嘉宾。
12月21日,由香港旅游发展局(旅发局)及香港旅游业议会(旅议会)合办、中国国家旅游局支持、香港机场管理局赞助的“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界合作峰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峰会从多角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旅游资源和机遇,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界合作协议书》签订仪式。旅游业界将积极参与区内旅游资源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利用一程多站旅游概念,联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大交通革新重构区域旅游格局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广深港高铁,以及深茂铁路的开通,都将重构区域旅游的出行格局。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梁增贤副教授分析,大湾区大交通利好当前,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瓶颈被打破,两岸资源与产品将直接融合,市场直接竞争;以前广东境内“东重西轻”、“北山南海”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发展格局逐渐变化,中山、珠海不再“被孤立”,珠海的旅游地位将提升,分担部分广州、深圳甚至香港的功能。中国旅游集团公司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陈文杰也认为,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珠江西岸地区尤其是珠海、中山、江门等地的客流将增加。海外游客经由香港到珠江西岸乃至粤西旅游客流也将增大,具备推出环线产品的可能性。
但另一方面,交通便利导致“时空压缩”,城市的旅游组织半径延长,资源整合范围扩大。强大的外部交通可带来更多外部客源,但也可能因为顺畅的通达性“送走”了更多过夜游客,因此各城市应有更清晰的定位及游客汇聚功能。
大湾区城市应把握旅游发展契机
陈文杰分析,在大交通格局的影响下,香港、广州成为大湾区旅游组织中心和航空枢纽中心;广、深两地是港澳游旅游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珠海在港珠澳大桥开通后将会起到香港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的功能,目前珠海仅是赴澳门口岸和集散中心,尽管赴香港数量超过澳门,但集散功能并不突出。
如何借助大交通利好,把握旅游发展契机,成为了湾区沿线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梁增贤认为,随着大交通的变化,大湾区内城市将由多极格局向网络型格局转变,大湾区将从目前的“穗深港”向“穗深港珠”转变,大湾区环线上各城市都有机会成为“管地式”旅游中心城市。以珠海为例,珠海应继续做强、做精中心城区、东部横琴做足滨海旅游特色,万山群岛做大海岛旅游特色,西部依托海泉湾、乡村生态资源做好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旅游。
此外,随着香港进入高铁时代,未来游客乘坐高铁往返两地时间大为缩减,预计5小时行程以内的游客将快速增加,连接国家高铁网络16个内地主要城市,也将为香港带来更多内地客源。亦有专家表示,香港应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做整个大湾区的商务会展旅游组织中心;且随着一系列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香港机场的功能和地位还将有所上升,在中远端国际出行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做好大湾区的“国际门户”。
对话
大湾区城市旅游合作应重于竞争
受访者:中国旅游集团公司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陈文杰
南都:9 + 2城市旅游的优势,如何转化为“大湾区”合力优势?
陈文杰:大湾区城市旅游合作应重于竞争。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一定要当成一个整体,“9+2”各城市进行差异化发展,才能集聚湾区优势。粤港澳虽分属不同的关税区域,但相信各方可在三地通关方面进行创新合作,如可借鉴欧洲一体化和申根签证等做法,提供更便捷、舒适、高效的签证通关服务。
此外,区域内的7个机场和基地航空公司也需要重新定位,围绕大湾区环线旅游开展、推动互补合作。同时,各城市要挖掘本地特色和创意,如民俗文化、乡村度假、特色美食、温泉疗养、古镇旅游等资源,围绕新的环线客流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上一个新台阶。
大事记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
3月,“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定》在香港签署,大湾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10月,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12月12日,2017广东旅游文化节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合作联合会”成立。
12月21日,“9+2”城市旅游协会签署《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界合作协议书》。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