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民生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深圳举行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概念正在生成

2017-12-22 王 樽 来源:深圳特区报 阅读: -

QQ截图20171222112515.jpg


陈思和


QQ截图20171222112532.jpg


王晓明


QQ截图20171222112547.jpg


黄子平



谢有顺



梅毅



吴志良



许子东



潘耀明



陈晓明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 樽


一个崭新的文学观念正在深圳横空出世,并有望影响未来大华语文学发展的世纪版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昨天上午,来自内地和粤港澳三地的数十位著名作家、评论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深圳雅枫园酒店共襄峰会盛举,论证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这些享有盛誉的文坛名宿与新锐的发言碰撞,激情洋溢,火花四溅,给寒冷的深圳带来了勃发的春意。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文联联合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观念的诞生


湾区原本是个经济概念,国际上的湾区城市通常都是文化的中心。多民族、多国别人口聚集,带来文化多元,并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在此相互碰撞融合。如旧金山湾区是美国最大的移民聚集地,是文化多元之地,被称为美国的“民族大熔炉”,硅谷的诞生与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基于深厚的区位、历史、人缘等关系,粤港澳三地已形成以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移民文化与海外文化、商业文化与精英文化良好交融共生的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地域概念,包括香港、澳门以及广州、深圳等广东省的9个市区。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许子东,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黄子平,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中文系教授、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特聘教授王晓明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已经是一种事实的存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新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博士、许子东教授,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定海,从各自视角谈到深圳这个城市在文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不断给人带来的兴奋点,作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核心之一的深圳,呈现出较强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个中国新时期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移民之城,在其中有着最集中的闪光体现。吴定海表示,作为创新之城、改革开放之城、国际化海洋大都会,深圳理当把握机遇,汇聚三地创新资源要素,突出前瞻性、开放性、集聚性、协同性,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全球化视野发展大湾区城市文化。


吴志良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跟世界其他湾区有很多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有着一国两制的三个法区。潘耀明从自己从事几十年香港文学建设的经验,说明香港和澳门有些相近的文化命运,都迫切需要以一个崭新的文学格局扩大各自的文学疆域。吴志良称,大湾区概念的提出,是适应时代的需求,港澳回归祖国已经很多年,如何来继续保持港澳长期的繁荣稳定,最彻底的解决方案就是扩大它的发展格局,空间融入内地发展,大湾区一方面要解决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问题,另外,要集结珠三角改革开放比较早的区位优势,发挥港澳地区过去对国家发展的独特贡献基础上,持续推动改革开放,与大湾区文学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大舞台,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的竞争,并谋求国际的话语权。


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新观念,给予了热情而充分的肯定,并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论证,以及如何运作这个跨世纪的文学工程提出了各自的宝贵建议。


展望未来大湾区文学:变边缘为中心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提出,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刻共鸣。同时,与会者又从各自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分析把脉,为未来的大湾区文学如何变边缘为中心出谋划策。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陈思和,原本给会议准备了一个即成的讲话稿,现场发言临时废弃了讲稿,即兴从四个方面阐释了自己心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除了论述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高屋建瓴特质,陈思和还从中国地图的视角,对深圳、香港、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未来发展方面给予了宏观的论述,并相信随着中国文学地理概念的从中原到此次最南端的位移,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发展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并将整体影响到中国以及国际文学的发展。作为亲历者,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研究、探索,并不惜重力进行推动。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是个全新理念,涉及从学理到实践的诸多问题,陈思和、文学评论家谢有顺、黄子平、王晓明从各自的研究出发,对未来大湾区文学如何变边缘为中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晓明直言,自己未来文学研究的重点将转移到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并作为近期最重要的研究任务。


黄子平主持了学术发言部分,他在最后收官发言时,以“粤语文学乎?”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中的方言的可能性。他坦言,一个经济的概念如何做到与文学的接轨,自己也是有点疑问的。他以西方文学的发展历史,香港市井文学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的文学变迁为例,说明文学与地域的关系。他认为,一种多元发生的文体,会极大促进粤语文学的演变,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又与所有过往的文学有很多未知的不同,在此前的历史文化经验面前,大湾区文学能否出现融合了粤语、英文等多种语言杂糅的极复杂的文体,这给华语的文学版图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


作为一直置身广东文学现场的新锐评论家,谢有顺对广东尤其是深圳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深圳的高度移民化带来诸多极有趣的新移民文化的特点,除了五湖四海的人员构成,许子东等人谈到的深圳大学生比例不高等特点外,谢有顺认为,文学应该关注更广大更丰富的群体,包括沉默的大多数,倾听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倾听那些无声的声音,这构成了我们文学生活和文学书写的复杂性,至少反抗了一种所谓的生活的执迷。如何让深圳的文学书写摆脱尚显粗糙肤浅的巢穴,谢有顺认为,必须走出把深圳仅仅当作一个社会或物理的生活空间,而是应从现在的技术空间走向真正的艺术空间,或者说是审美和文学的空间,这样一种敞开的空间,会让深圳文学可以面对新的经验、认识新的东西,获得更真实的景象。


黄子平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的推出和不断发展,融合了各种当地方言和外来语言的新文学必将会给人带来新的观看世界的视角和方法,很多过往产生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案例,甚至是那些不成功或被遗忘的经验,都可能重回视野,为此大家不必心急,且以更包容的心态拭目以待、促其发展。


编辑:晓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