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湾区

香港+佛山是湾区交流的突破

2017-06-21 佛山日报 来源:佛山日报 阅读: -

昨日,粤港澳三地政府代表,腾讯马化腾、顺丰王卫、格力董明珠等业界领袖,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樊纲,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李繁昌、教授李泽湘,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广汉等来自海内外政商学界的400多位大咖齐聚香港,探讨如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科技湾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特首董建华也到了现场。


畅想湾区未来,与会者表示,这是重大的历史机遇,机不可失。加快推进三地互通互联,尤其是三地的科技产业协作链协同,包括港澳的国际级商务和科研资源,广深的科技产业孵化能力以及东莞、佛山等地的制造与应用转化基础,这样的梯度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湾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佛山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广佛同城”也升级为“广佛同心”;今年全国两会,总理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广佛也相约携手打造大湾区世界级城市核心,加快冲刺迈向“超级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提速的背景下,佛山的湾区畅想如何?未来“广佛超级城市”将会怎样?此次首届粤港澳湾区论坛上,各界又有何展望和建议?


湾区畅想:协力打造世界级科技湾区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办,腾讯承办,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指导。


在昨日的论坛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发展大湾区首先要更重视发展科技。希望大湾区要有鼓励创新的氛围,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和机制。


从“世界工厂”到“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中国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区域经济体系,正在国际经济体系内从“追随者”转向“引领者”。打造世界级的创新湾区,这是此次论坛上众多政商学界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最念念不忘的畅想。


QQ截图20171130114111.jpg


首届粤港澳湾区论坛现场,大咖们探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主办方供图


“粤港澳大湾区如果要发展得好,整个区域需要推动创新驱动与都市转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论坛上发布了《创新驱动与都市转型:打造中国的世界级湾区》报告。他分析指出,当下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正在发生“双转型”趋势,即全球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单一大城市向大都市群转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资深讲席教授周其仁也表示,创新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密度”和“浓度”。打造世界级湾区,要特别注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革命,要学会以突围的视角谈发展,而非一味以追赶思维发展,适应“跟跑”“并跑”与“领跑”共存的新地位。


湾区交流:必须打破机制壁垒


论及湾区交流,昨日论坛可谓妙趣横生。周其仁比喻道,粤港澳大湾区熬的是一锅好粥,材料优质。马化腾则说,这锅粥目前还没煮开,只是混在一起,各种材料之间还互不相熟。不过,湾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是与会者的共识。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院院长肖恩·伦道夫看来,湾区必须打破机制壁垒,否则就如百米冲刺不断遇到拦路高墙,不管是翻过去还是打洞通过,都没法比别人快。


不久前,香港和佛山双方有过一场深入的互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率团到访佛山,了解佛山的智能制造,寻求两地合作的空间,向佛山递出了“香港+佛山”一起面向全球的橄榄枝。随后,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市长朱伟也带队回访香港,提出了7大领域11个重点项目的合作意向。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政商学各界关注焦点以来的第一个“香港+”。


此次论坛上,“香港+佛山”也引起了各界的热切关注。


樊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湾区交流的一个突破和新趋势。佛山之所以成为第一个“香港+”,是这座城市产业优势决定的,佛山不仅制造业发达,佛山商人遍布天下,无疑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辐射的一个重要节点。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推进,未来各城市之间也许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双边或多边“+”。


其实,佛山一直在思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宏大叙事中,自己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竞合新平台中,佛山所贡献的不只是GDP,更是湾区平台中西部融合的加速器。未来,佛山将成为一个坐拥高铁核心站点和干线机场的枢纽型城市,而不是只有制造业大市。

“佛山有能力和优势打造区域枢纽型城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智石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认为,现在的区域枢纽和传统的区域枢纽概念有所不同,更加强调多元化的区域生态贡献,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想象空间。


湾区人才:关键在于更新创新生态


昨日论坛还特别邀请了日本太阳经济会代表理事长山崎养世与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院院长肖恩·伦道夫分别分享了东京及旧金山湾区的成功之道。其中,人才因素被视为当前世界级湾区发展的核心发动机。


“这个趋势实际上是很多美国高校也都在探寻的,乔布斯去世以后,美国创业者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乔布斯。”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李泽湘说,大家以为人才是老生常谈,真要做到却不容易。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尤其是智能时代的科技人才。


大湾区时代是激烈竞争的时代,谁能得到人才,谁才有资格笑到最后。在这方面,佛山在全市人才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做好佛山人才工作,要突出“三个舍得”——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努力开创佛山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但是,如何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对佛山依然是一个考验。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昨日与会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构想,认为必须把人才工作当成一个生态系统来打造,尤其是要打造一个让人才敢于创新,有用武之地的创新生态系统。周其仁认为,广东发展之初靠的是本地人才,发展起来之后靠的是全国人才,现在需要靠世界人才。北大研究生院院长海闻教授认为,要创新人才生态,不仅要英雄不问出身,光引进来了还不行,还要考虑他们来了之后的生活诉求。腾讯在论坛上也正式启动“腾讯粤港澳湾区青年计划”,希望能促进三地年轻人的理解与交流。


湾区创新:大湾区崛起的核心问题


开放创新,是此次粤港澳大湾区论坛的核心关注点之一。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认为,理念上的开放创新对湾区互联互通同样关键,现在就是要先树立“赢家是湾区的所有参与者”的理念,否则壁垒不破,交流不通,创新也无从谈起。


有分析认为,虽然说中国是“世界工厂”,但其实只是世界工厂里的“手”和“脚”,大脑和躯干还在欧美发达国家内。昨日与会者认为,湾区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关键就在创新上。


对佛山而言同样如此,不管是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还是出台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佛山可谓费尽心思。那么怎样的创新才是湾区时代所需要的呢?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认为,创新是接下来国家发展的主题,大湾区需要的是2.0创新模式。“一段时间以来,创新科技1.0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大湾区要做创新科技的2.0,基础科技创新并与传统产业融合”。他认为,利用两岸三地所引来的资本市场,能够比较快地把产学研结合起来,利用创新驱动掌握先发优势,才有机会打造出好的生态。


专家看佛山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


佛山要把握产业梯度优势


跟其他湾区相比,我们有梯度差异,不像旧金山湾区。旧金山是加利福尼亚设计东西到中国组装。我们发明一个东西马上就可以在附近生产,产业链比较健全。佛山制造有优势基础,应该从中找到机会。因为产业梯度的存在,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其他湾区不具备的两个优势,一是通过科技提升竞争力,产业链条健全使得整体成本较低。此外,佛山机遇还来自于对内地的产业辐射,这也是产业梯度优势。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


机器人产业定位和错位很关键


当前布局机器人产业的不止佛山,广东、全国可能有几百个产业园区,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有什么特点,从核心技术着手,一步一步走出去。佛山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要有更广的视野和开放合作的思路。佛山可以思考怎么跟东莞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协作配合。首先是双方一些成功经验、失败经验的分享,这就是很重要的协作。其次是寻找差异化,佛山和东莞也是错位发展,因为佛山的产业跟东莞的产业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三是佛山在机器人产业布局上要有国际视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智石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


拓宽“香港+佛山”的想象空间


香港主动提出“香港+佛山”,这表明香港方面对佛山潜在合作潜力的认可。在湾区背景下,需要拓宽“香港+佛山”的想象空间,香港的金融业、服务业,佛山的智能制造,再加“互联网+”的翅膀,三者合力,势必能迸发巨大的潜能。“香港+佛山”不能仅看成是香港和佛山,佛山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泛珠区域的影响力,形成香港-佛山-泛珠的大合作。难点来自于制度层面的摩擦系数可能会比较大,香港和佛山都需要适应两地制度文化差异,要善于利用差异寻找互补优势。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郑梓锐


编辑|何欣鸿


编辑:晓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