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民生

相关:数字药丸

吃个胶囊就能诊断癌症,脑洞大开的“数字药丸”到底是啥?

2017-11-16 李秀婷 来源:南方网 阅读: -

QQ截图20171117171749.png


从小到大,你应该都吃过不少药片药丸胶囊,但你能想象有朝一日会有“数字药丸”吗?11月14日,美国国家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数字药丸Abilify MyCite,这是迄今为止全球第一款通过批准的数字药物。


  “数字药丸”到底是什么?说起来,其实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在药丸里加入了一个芯片传感器,可以对外发送信号。令人叹服的是,这一芯片技术被用在监督病人服药上,还真是脑洞大开!


  “数字药丸”虽然听起来很神奇,但在广东,已经有了更厉害的智能医疗产品:在家里吞下一颗胶囊,医生就可以远程诊断出你是否有胃癌。究竟是怎么实现的呢? Plus君这就带你去探个究竟。


  “数字药丸”原来是为了监督病人服药


  Abilify MyCite由日本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推出的。大冢制药将一个含有硅、镁、铜等矿物质的微型芯片放入了阿立哌唑胶囊(Abilify),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为什么要在药物里加入芯片?难道芯片也有药效吗?其实,数字药丸的目标是解决一个困扰医生们许久的问题:患者不能按时吃药,或者根本不吃药,而医生也没有系统的方法来客观跟踪病人的服药情况。


  在慢性病尤其是严重精神疾病治疗领域,这可是一项需认真对待的难题。当患者未能服用足量药物时,他们的症状就会变得更糟,很多患者经常在医院里过世。


  Abilify MyCite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诞生的。药物中的芯片传感器只有一粒盐那么大,不含电池和天线,只有当进入胃中接触胃液后才会激活。


  病人服用药物期间需要在身上佩戴贴片,药丸内的传感器激活后会向贴片发送信号,贴片再将信息传输至手机App,患者就可以在智能手机上检查药物的摄入情况,医生也可以即时收到这些数据,了解每个患者的服药时间和摄入剂量。最后,芯片能通过消化道正常排出。


  数字药丸是智能应用在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被人们寄予厚望。人们希望这种新技术能不再依靠病人自己报告,在必要的时候提醒他们服药。


  此外,数字药丸还可以帮助病人个性化定制药物剂量。数字药丸记录的信息与其他生命体征一起分析,可以反映出病人对药物的实时反应,医生就可以根据需求调整病人服药的剂量。


  正如《华尔街日报》所指出的,相比药物本身的临床价值,Abilify MyCite更大的价值也许在于为类似的药物与科技的结合铺平了道路。



游历消化道,能拍下数万张照片的“胶囊内镜”


  其实,在数字药丸之前,能被病人吞下肚中的另一种智能医疗产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它就是——胶囊内镜。2001年,以色列的Given Imaging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胶囊式内窥镜,并投入临床使用, 以无痛、无创、安全、便捷等优点得到了大众的青睐。


  这一技术迅速在全世界得到了应用。Plus君了解到,在2006年,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就在国内首批推广应用了胶囊内镜技术。


  与数字药丸类似,胶囊内镜长得就像是一个胶囊,吞下肚子后,可以对外发送信息,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并且最后也能安然无恙地被排出体外。


  患者吞下胶囊内镜,如同服药,就水喝下就行。从入口腔的那一刻起,胶囊内镜就以2秒/张的速度拍照,在消化道的蠕动下历经整个消化过程,一路走一路拍,图像实时传送至患者口袋里的记录仪。6—8小时后,胶囊电池用尽,随大便排出体外,但已收集齐食道、胃、小肠等器官的内部情况,一般一次拍下图片达几万张。


  与胃肠镜相比,胶囊内镜可以拍到肠镜检查不到的小肠段“盲区”,彩色图像清晰微观,大大提高了消化道疾病诊断检出率。


  胶囊内镜均一次性使用,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胶襄外壳采用耐腐蚀医用高分子材料,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能够安全排出体外。


  在患者的舒适性上,胶囊内镜更是胜过肠镜一筹。患者只需吞服颗胶囊,检查过程无痛、无创、无导线,也无需麻醉,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医生只需回放胶囊所拍摄到的图像资料,即可对病情作出诊断。


  广东研发的智能胶囊胃镜获全国金奖


  传统的胶囊内镜多数只针对小肠检查,针对胃部检查的胶囊内镜需借助昂贵、体积庞大的磁控床进行配合。


  就在今年7月闭幕的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刘思德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胶囊胃镜系统”项目获得了首届中国高校科交会特别金奖。


  “智能胶囊胃镜系统”比传统胶囊内镜更便捷,受检者可脱离医院,在家吞服胶囊并与手机连接,随后用手机将胶囊拍摄的胃部图片,通过智能阅片系统将图像传送给医生,医生远程阅片、诊断后将报告发送至受检者手机,便可完成整个检查。


  胶囊胃镜在拍照完毕后,也会随着排泄物一同排出。这样的检查不仅可以提高受检者的舒适度,对于医院也可以减少检查的人力和候检时间等流程。


  胶囊内镜的推广应用,有一个非常大的阻碍:人工阅片太累了!一个内镜能拍下数万张照片,而目前在全球都只能靠医生肉眼阅看,一个医生什么都不做,一整天也只能看完2个人的片子。


  目前,这个问题也在 “智能胶囊胃镜系统”中得到了初步解决,办法是“人工智能阅片”。 刘思德介绍,通过团队自主研发的图像智能分析诊断系统,可以筛除模糊、类似图片,自动检出疑似肿物,并将报告提交医生最终审核签字。


  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已经建立起了消化道肿瘤信息数据库,库中有20万例不同的肿瘤案例供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学习比对。刘思德介绍,人工智能的辅助,减少了阅片医生约70%的工作量。


  医生从繁重的阅片中解放出来,胶囊内镜的检查量就蹭蹭蹭上涨了。南方医院消化内科2016年全年胶囊内镜检查量为1893例,约相当于全国医院平均量的50倍,年检查量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智能胶囊胃镜系统”已通过了广东软件测评中心的测试鉴定,并获得国家版权局的软件著作权。



复杂医学检测未来自己在家就可完成


  数字药丸令人惊叹之处,在于药物中的加入的芯片传感器,可以在患者的体内对外发送信息。其实,将芯片技术应用于医学检验,早已经不是一件稀奇事。在广州,就有一家这样的医药高新企业。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POCT(即时检验)产品的研发与普及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如何快速鉴定司机是否“毒驾”?万孚生物推出的便携式唾液毒品检测仪,能在几分钟内判断出结果:首先用唾液采集器取样,加入试剂卡;其次将试剂卡插入仪器卡槽;最后读卡出结果,可以打印并保存电子版导出。因为便捷和操作容易,这项产品得到多方好评,并被称为“查毒神器”。


  万孚生物副总经理陈斌介绍,随着POCT(即时检验)产品的研发与普及,以后可以在家进行全面、专业的体检。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家里一台机器检测仪,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收集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上传到云端后,专业医生据此判断身体状况以及可能患有的疾病,并给出专业意见。


  未来可3D打印出可以跳动的心脏


  医疗与智能,进一步融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在广州,已经有不少的企业在这一领域领先“抢跑”,越来越多的智能医疗产品,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脑脑膜受损,用一张类似膏药的膜贴上,细胞自然爬升覆盖,最终受损处愈合,所贴的膜在“功成身就”后自然降解。


  这张神奇的“膏药”是生物3D打印生产的硬脑(脊)膜补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睿膜”,由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是我国首款获得CFDA批准的生物3D打印产品。


  该公司首席技术官、清华大学教授徐弢表示,迈普已拥有超2000例模型的临床应用,并成功开发出多种个性化手术模型以及多类高仿真培训模型。未来,还将3D打印出可以跳动的心脏!


  “大部分设备可打印非活体组织,但打印活体组织,并在无菌条件下直接植入人体,却是新的挑战。”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说,用细胞打印活体组织器官是3D打印医学应用的制高点。


  为此,近两三年,迈普瞄准产业链上游,对生物3D打印装备进行改进和自主研发,以突破设备的瓶颈。自主开发的MP BIOPRINT 3.0生物3D打印装备,打印过程中细胞存活率高,突破了现有3D打印装备的打印精度、速度和效率等性能瓶颈。


  了解到这些,大家有没有像Plus君一样充满兴奋和期待呢?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已经在医药领域绽放光彩,归根到底,也是为无数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医疗服务。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神奇的智能医疗产品被研发出来,造福广大患者。


编辑:阿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