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湾区

相关:科创走廊

东莞:积极融入“科创走廊” 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2017-10-22 新快报 来源:新快报 阅读: -


■东莞创新带。东莞市委宣传部供图



■滨海湾新区挂牌。新快报记者杨英杰/摄



■滨海湾新区鸟瞰效果图。东莞市委宣传部供图



■拓斯达车间


从“世界工厂”向创新要素聚集的 “创新基地”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目标。要实现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在广东,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加快形成。珠三角地区发展先行一步,已经站在更高起点,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正在加快。


今天,本报专题策划“创新粤章”推出之四——东莞篇和之五——江门篇,描述它们的创新实践和构想,敬请垂注。


2017年10月12日,肩负着东莞未来30年发展新引擎重任的东莞滨海湾新区正式揭牌。


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核心创新平台之一,东莞滨海湾新区将与松山湖、中子科学城等其他35个“创新小伙伴”一起,共同为建设一流湾区积极贡献“东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坚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迎难突围,实现华丽的“莞式反转”。2015年年末,东莞首次正式迈入“(地区生产总值)6000亿俱乐部”行列。今年上半年,东莞创下8.1%的GDP增速。这一增速为近4年来同期最高,在广东省的排名从一季度的第10位提升到上半年的第6位、珠三角9市中的第4位。


近年来,东莞已形成完善的创新驱动“1+N”政策体系,使东莞迅速从“世界工厂”向创新要素聚集的“创新基地”转变。今年,出台了《关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的行动计划》,围绕“一廊”“两轴”“三带”总体思路,积极对接广东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平台‘支撑计划’”等十大行动计划,重点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用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


创新目标


要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部脊梁”


对于正在致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的东莞而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的提出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为此,东莞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和目标:那就是通过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园区、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完善创新公共设施和政策配套的“四创新”,将东莞“建设成为国际水准的科技成果转化地、全国领先的智能制造基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部脊梁”。


9月2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人民政府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在广州签署,意味着东莞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步伐再度加速,穗莞两地将在八大领域展开合作,全面互联互通。值得一提的是,《框架协议》中明确,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共建方面,将充分发挥广州创新大脑、东莞创新基地的作用,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优化两地创新走廊周边资源布局,协同引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产业项目,共同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中国硅谷”,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一廊两核三带多节点


创新布局


东莞是制造业名城,这也是其发展的最大本钱,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为东莞在创新走廊建设中的最大优势。


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中,广东省委、省政府对东莞委以重任,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东莞的科技创新定位,提出东莞要发挥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换中心;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的影响力,松山湖高新区和东莞滨海湾新区被共同纳入十大创新平台之列,同时也将中子科学城、水乡新城等九个创新节点,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37个节点之列,两核九节点的提出,极大提升了东莞以上平台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东莞进一步细化提出在全市构建一廊两核三带多节点的创新发展空间格局,并沿广深高速、沿江高速、莞深高速等交通干道新增了24个市级的创新节点。


东莞常务副市长白涛透露,近期工作重点是以廊道建设全市的创新发展,以双核九节点为重点,更好地集聚资源打造示范窗口,引导全域创新发展稳步前进。以三旧改造为重要载体,注入科技创新功能,实现以创新促改造,以改造推创新的联动目标。


创新布局地图


●“两核”


松山湖创新核心——突出松山湖(生态园)的创新核心引领作用,力争把松山湖高新区打造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滨海湾创新核心——统筹推进滨海湾新区规划与建设工作,打造成为现代临港产业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三带”


广深高速创新带:北接广州科学城和天河区,南联深圳南山区,打造一条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带。


莞深高速创新带:北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联深圳龙华区,打造一条知识型产业创新带。


广深铁路创新带:北接广州天河区,南联深圳龙岗区,打造一条现代制造业创新带。



■拓斯达与深大产学研合作。



创新平台


滨海湾新区擎起东莞未来


10月12日,东莞滨海湾新区正式揭牌。这是东莞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里,将肩负起东莞未来30年的发展。


滨海湾新区是珠江口东岸唯一连片待开发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黄金位置”,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周边有成熟的工业体系支撑,有自贸区引领,是滨海片区先行区和片区中心,更是东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区。


在国家、省的推动下,东莞滨海湾新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工作也已启动。9月初,广州、东莞两市党政代表团完成城市互访,双方聚焦南沙自贸试验区与滨海湾新区合作,提出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港区联动为支撑,优化整合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合作平台。


今年十一前夕,《广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人民政府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州南沙新区东莞市滨海湾新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州港务局东莞港管理委员会港口合作发展协议》三项合作协议在广州签署,两地提出深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共建“中国硅谷”,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合作的典范。


“滨海湾新区并不是从零开始,你看它背后的长安、虎门,它是有产业基础的。”滨海湾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世宏认为,滨海湾拥有产业支撑,而且与南沙港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创走廊建设背景下,有望更快见效,3年或5年。


创新样本


拓斯达:立志打造工业机器人民族品牌


作为东莞上市公司的“新贵”,拓斯达10月12日发布2017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17年1-9月净利润为9500.00万元~1.06亿元,同比增长102.13%~125.53%。


广东省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机器人生产企业


机器人主业突出是拓斯达业绩大增的主要因素。2017年上半年,拓斯达的机器人(机械手)各板块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其中在主要业务机器人(多关节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及配套应用方案领域实现收入1.55亿元,占总营收的48.74%。


2017年2月9日,拓斯达正式在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广东省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机器人生产企业,也是东莞首家从新三板摘牌并成功IPO的企业。


2001年,从军队退伍的吴丰礼,进入东莞一家机械制造公司打工;3年后,他在长安经营起一家塑胶机械经营部,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2007年,吴丰礼以50万元的注册资金,创办了拓斯达。


在选择创业方向时,吴丰礼决意创办一个工业机器人民族品牌,却未料到这个决定让他走在了“工业4.0”“中国智造”的最前沿,成为国内机器人行业的佼佼者之一,并只用了十年时间就登上了资本市场的舞台。


打造“生态圈” 实现东莞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


2016年4月28日,拓斯达和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ABB机器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核心技术、控制系统、市场应用和人才培训”开展合作,共同开拓国内的“3C、注塑、压铸”等领域。这是东莞本土机器人企业首次与机器人国际巨头的深度合作。


拓斯达快速成长的关键点,就在对核心技术的掌控。作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拓斯达专注做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销售,长期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聚集了加拿大、韩国、中国台湾等全球顶尖研发人才。目前,拓斯达研发投入的比例超过9%,研发人数占总员工人数1/3以上。2014年其研发投入就高达1600万元,占公司当年净利润的约三分之一。


对此,吴丰礼认为,工业机器人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还要面对美国、德国等强国的竞争,东莞机器人企业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否则就会沦为组装厂。


尽管做的是机器人,但吴丰礼并不愿意把自己的产品看成是冷冰冰的机器,他的企业愿景很有意境——“让工业文明回归自然之美”,打造一个上下游合作共赢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


具体而言,拓斯达将打造出一个围绕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应用的立体式生态平台,该平台以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统、减速器、伺服马达为核心。目前拓斯达的控制系统已成熟,且是一个开放的控制系统,一改传统系统商封闭的修改方式,不仅实现了针对不同控制需求的客户定制,更实现了开放式的升级,为企业升级到后续信息化智慧生产铺设了良好的基础。


吴丰礼说,他的生态圈就是要让上下游一起发展,通过一个平台能够“买得起,用得起,换得起”,实现东莞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


决策者说


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


城市发展最具本质的意义,就是不断提升创新发展的水平。定位决定格局。东莞首先要向广深看齐,与之一起参与国际城市群和全球创新发展的竞争。借助科创走廊建设,努力迈向创新型一线城市,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东莞市长梁维东:


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是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东莞要通过加快推进实施“倍增计划”、园区统筹、城市提升,主动把握机遇发挥应有作用。


有数有据


GDP增速:2017年上半年,东莞创下8.1%的GDP增速,为近4年来同期最高,跃居珠三角9市第四位。


创新考核:在2016年全省各地市创新驱动发展“八大举措”的监测评估中,东莞市整体成绩良好;其中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进步显著,综合排名超过广州和深圳,位居全省第一名。


高企培育:2016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028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总量达2003家,国家高企、后备高企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创新平台:全市创新平台、节点35个,总用地370平方公里,创新项目85个,总投资约2009亿元,广深高速沿线“三旧”连片改造12个,总投资约290亿元,广深高速沿线景观品质提升,总投资约60亿元。


高层次人才: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7.8万人。同时,东莞还累计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58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5个,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专利技术:2016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7024和3682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876件。目前,全市累计拥有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高新产业:今年上半年,东莞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了39.3%,较2012年的31.1%,提高了8.2个百分点。


研发机构:目前,东莞市共组建了33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创办和孵化企业814家,2017年上半年实现新增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达49.35亿元。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34.1%,约为2015年的2倍,位居全省第三。


编辑:阿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