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民生

十年自由行 香港服务业深印“内地烙印”(图)

2012-07-26 3hk香港自由行 来源:证券时报网 阅读: -

IC/供图

 

     编者按:“香港自由行”开放至今,已经历了十个年头。

     十年来,回顾和梳理深港两地亲密融合的足迹,我们不仅看到了两座国际化都市的相互映射,也看到了香港的另一种回归。

     十年来,一波又一波的“赴港潮”如同一股活水注入香港,从最初的赴港购物到如今的投资移民和置业消费,从最初的敞开怀抱到曾经的排斥和推挤,这既是一段相互扶持的历史,也是一段交融与冲突的历史。深圳河两岸日益开放的关口,见证着内地和香港的亲密互动,见证着深港两地的日益繁荣,也见证着南中国一座双子星城的冉冉升起。

     证券时报记者 徐欢

     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逐渐走向融合,以服务业见长的香港在旅游、购物、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内地客赴港消费潮。这不仅带动了香港经济从经历了2003年非典疫情后的低迷逐渐走向繁荣,香港服务业也开始植入越来越多的内地元素,从服务产品和服务态度上呈现日益明显的“内地化”。

     内地赴港潮三阶段

     自2003年自由行逐渐开放至今,内地人开始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赴港潮,如同一股活水注入香港,给香港经济带来繁荣。大致梳理可以发现,赴港潮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2003年至2006年赴港旅游购物潮;2006年至2009年赴港读书工作潮;2009年至今的赴港投资移民潮以及置业消费潮。而内地和香港互动的加强在给香港服务业带来蓬勃生机的同时,也让香港服务业业态悄然生变。

     第一阶段:赴港购物潮涌。

     2003年7月,内地逐步开放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深受购物天堂的吸引,内地人赴港购物潮涌。“个人游”计划自实施以来便不断扩展,至今已涵盖内地49个城市、约2亿内地居民。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4月底,经“个人游”计划访港的内地旅客累计超过8553万人次。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樑表示,2004年~2009年,“个人游”旅客带来的消费累积接近850亿港元。自2004年起,因“个人游”计划创造的职位由19000个增加至2009年的54700个,其中包括零售业、饮食业、酒店及宾馆,及其他个人服务业等。

     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港币累计升值约20%。相比之下,内地的物价水涨船高,两地普通日常生活用品的物价开始出现倒挂,精明的内地消费者,尤其是深圳市民开始一波波地选择周末赴港扫购日常生活用品,“到香港打酱油”的口号盛行一时。

     第二阶段:赴港读书就业。

     早在1998年香港高校本科课程已经开始招收内地生,开启内地高中生赴港“求学之门”。直到2006年,随着香港本地大学正式进入内地的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系统,内地学生开始掀起一股赴香港求学热,并在政策不断放松后的几年内人数激增。2007年,获准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增至12所,招收范围扩大到25个省市。每年赴港读本科的内地学生人数,由初期的寥寥数十人升至近年来的1000多人。如果把研究生包括在内,至今累计已有超过6.2万名内地生在香港求学。

     毕业后的内地学生有很多选择留在香港工作。来自内地的小林2004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究生,2006年毕业时候进入香港一家传媒工作,她告诉记者:“当时我是公司第一个申请工作签证的内地人,当时很难,但是开了先例后,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具有内地背景的学子们深受香港各类服务业的欢迎。英国保诚的一名招聘负责人表示:“香港的保险市场已接近饱和,内地市场具有巨大潜力,因此希望多招有内地背景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内地客人。”一家香港公关公司的总裁则表示:“由于越来越多的内地公司来香港上市,我们因此专门成立了内地组,专门服务内地顾客,内地组的员工基本都是有内地背景的人。”

     第三阶段:赴港投资移民。

     取得香港身份的好处越来越为内地人认识,“香港护照通行全球大多数国家”,医疗教育水平远居世界前列等种种优势吸引了不少内地富豪选择通过投资移民的方式举家移居香港。香港投资移民计划于2003年10月推出,据不完全统计,推出至今,通过内地富豪投资移民吸纳超过850亿港元资金。

     为了获得香港身份,许多内地人不惜花费高额资金远赴香港生产,只为孩子一出生时便能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今后还因此能享受香港优越的医疗及教育服务。香港终审法院2001年裁定中国公民在香港所生的子女享有居港权后,正式开启了内地人赴港产子的法律大门;此后,2003年开启“内地居民香港自由行”,香港放松入境限制,近10年来,赴港产子人数井喷式增长。香港统计处数据显示,双非父母(即父母双方均不是香港永久居民)在香港生的孩子从2001年的620人激增至2010年的32653人,几乎占到香港当年出生婴儿数量的一半。作为家庭年收入约80万人民币的中产阶层,来自内地的小李认为,仅花费十几万港币就能为孩子取得一个合法的香港身份很划算,“孩子取得香港身份,对将来发展十分有利”。

     随着港币对人民币日益贬值,香港的房屋也开始在富裕起来的内地人眼中逐渐显得“便宜”,吸引力日益上升,内地人赴港置业人数自2008年起激增。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间交易的1000万元以上高价公寓中,约20%是由内地人购买,其中,轰动一时的天汇豪宅成为巅峰时期内地豪客争相撒金香港的写照。

     香港服务业打上“内地烙印”

     一波又一波的赴港潮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香港服务业的内容和方式,也改变着香港人对待内地人的情感和心态。

     自由行推出以来,内地游客给香港经济带来的繁荣有目共睹,在认识到内地人快速上升的购买力后,餐饮、服装、珠宝等众多商家纷纷将主要的客户群体定位于内地客。各大商城也日益重视在内地的各类宣传活动。在深圳的地铁站内,随处可见香港大型购物广场吸引内地顾客光顾的广告。

     为了方便内地人赴港购物,香港主要地铁沿线的大型购物广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并不断扩建。以沙田的新城市广场为例,其已经扩建至第三期,进驻的国际品牌越来越多。类似的香港地铁购物广场正越来越多,它们都打着“一站式购物体验”的口号,而它们的目标,都瞄准了蜂拥而至的内地客人,都希望能在此站留住人潮。

     而在地铁沿线,自距离深圳最近的上水以南,普通话的普及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仅在香港著名购物区尖沙咀以及中环的LV、Prada等著名国际品牌的专卖店中,有服务人员操着娴熟的普通话为内地客人推介产品,内地人在各国际品牌店甚至能得到优于香港本地人的服务态度;就是在SASA等大众消费区域,店员向新进店的客人的第一句问好也是说普通话;至于在许多公司的客服热线中,普通话的选择也与香港的主流语言英文和粤语并列。众多金融服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普通话,只为及时捕捉到内地巨大的商机。土生土长的香港本地人吴小姐在恒生银行做客户经理,她表示:“现在每周都报一个普通话的学习班,希望学好普通话,为方便和内地客户交流。”

     人民币大幅升值后,香港大小商铺都挂着清晰的标识显示“可收取人民币”。而相比之下,2005年之前在内地颇受欢迎的港币已是今不如昔,深圳有些商铺甚至拒收港币。此外,香港的各类服务业也根据内地客需求量身定做不同的服务产品。如今,一过深圳关口,便能在柜台处免费取得香港的旅游地图以及资讯,地铁公司也顺势推出内地游客一日游地铁票。

     面对强大的内地需求,各香港高校设计了不同的课程吸引内地学生,研究生招生人数更是逐年扩大。来自深圳的小肖是香港回归后首批赴港读本科的学子,她感叹道:“以前在香港读本科的内地人凤毛麟角,同学和我谈话的态度都带有一种优越感;但是,如今情况完全不同,香港人都逐渐认识到内地人富起来了。”

     港人对内地客“爱恨交加”

     虽然潮涌的内地人为香港服务业带来了源头活水,但也给港人带来了种种不便。如今,香港人对内地人的态度几乎可用“爱恨交加”来形容。

     内地人在香港的各类不文明举动常常被香港媒体大幅度渲染,港人和内地人因此在公共场合引起的冲突也不少。

     此外,由于内地人大批赴港产子,导致医院资源严重紧张,香港孕妇们更是集体在街头游行抗议,为此,香港在今年4月宣布自2013年起香港公立和私立医院将停收“双非”(夫妇皆非港人)孕妇。而在内地资金的大量涌入下,香港的楼市水涨船高,引发了港人对高房价的不满,香港政府也从去年起实施了购买房屋不纳入投资移民项目中的政策。

     在著名意大利时装品牌D&G“不许港人拍照”事件爆发后,香港和内地的关系一度紧张,香港人对内地人的种种不满,在今年2月份集中爆发,一度引发了两地的“舆论冲突”。对此,来自香港房地产业界的秦先生说,“不让内地人来香港是不现实的,毕竟,目前香港经济主要靠内地的活水注入,只希望政府可以做好资源协调分配,而两地的人们也需要更多宽容和理解”。

     很大程度上,秦先生的话代表了两地有识之士的共识。毫无疑问,内地和香港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以服务业见长的香港受益于一波又一波的内地赴港潮,焕发着无限生机,相信未来香港服务业的“内地烙印”将会越来越深。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