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记者独家获悉,此次收购一个重要推手是阿里。收购百度外卖的钱也是由阿里方面给的。这笔钱算做是饿了么的G1轮融资,金额为10亿美元,其中2亿美元用来支付收购百度外卖的现金部分
2017年8月24日上午十点三十分,百度外卖将召开内部会议,饿了么创始人兼CEO张旭豪带领几名高管一同参加。一位百度集团人士称,本次会议是饿了么高层与百度外卖员工的见面会,将会宣布百度外卖、饿了么的合并事宜。与此同时,一封从周一就开始酝酿的内部信也会在今日发出。
一位百度外卖相关人士说,阿里提供此次收购的融资支持,百度外卖暂时独立运营,高层及公司架构不变。
先后与美团、顺丰谈判未果后,百度外卖的新买家饿了么在最近一个月逐步浮出水面,双方已于近日签订协议。这意味着百度外卖寻找买家一年后终于有了结果,外卖市场也由此进入双强争霸新格局。
2017年8月21日,《财经》记者独家披露了百度外卖的交易细节:百度外卖以5亿美元出售,百度打包流量入口资源给饿了么,作价3亿美元,因此总共收购价格是8亿美元。这8亿美元中2亿美元为现金,饿了么增发股份3亿美元,交易完成后百度占饿了么股份5%,剩余3亿美元锁定期五年。此外,百度外卖品牌保留18个月给饿了么使用。
在这次交易中,交易双方都有明确的诉求。对于百度来说,出手更多是为了战略聚焦和“瘦身”;对于饿了么来说,收购是看中百度外卖的市场份额,以及其所占据的白领细分市场。两者整合后,会起到1+1大于2还是小于2的效果,且对外卖市场格局影响有多大,将是下一阶段重点。
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收购阿里是重要推手之一,在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完成后,阿里将进一步推动饿了么、百度外卖以及口碑的融合。“阿里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一位与百度、美团、饿了么三家公司都有深度接触的业内人士称,表面来看,这次是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但实质是阿里与美团战事升级。
百度的意图
“基于新的公司整体战略方向,O2O该剥离的剥离,该整合的整合。”互联网分析人士、前福布斯中文版副主编尹生这样形容百度O2O业务所面临的调整。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百度集团明确AI为主要发展重心后,集团对分支业务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包括O2O。其中,百度糯米划归大搜体系,与百度搜索做整合;百度外卖一直在寻找买家。
主导百度外卖出售的是百度投资并购部门,该部门由马东敏(Melissa Ma)负责。她在2017年初与百度集团总裁、COO陆奇同期空降百度,两人的到来加速了百度内部业务的梳理和整合。
百度外卖在市面上寻找过多个买家,其中为人熟知的一个是顺丰。顺丰一直在外卖配送上表现积极,在嘿客失败、顺丰优选不算成功的背景下,依然希望借O2O弯道超车。2017年2月24日,顺丰控股在深交所完成上市后,顺丰投资百度外卖的意愿明显加强。
据《财经》记者当时了解,百度外卖和顺丰按照融资进行谈判,顺丰拟以2亿美元入股百度外卖,此外还包含和百度集团的一揽子协议。但彼时百度坚持其最近一次融资估值24亿美元的价格,加之“一揽子协议”未果,大概在两个月之间这场谈判告吹。此后,百度外卖开始与饿了么接洽,并最终达成协议。
华兴资本也曾撮合将百度外卖卖给美团点评。但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美团点评认为百度外卖在全国市场所占份额较小,双方合并价值不大。“除非价格足够低,否则不会考虑。”
美团点评副总裁兼外卖和配送事业部总经理王莆中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
美团点评内部认为,百度集团更像是处理资产,而不是寻求战略合作。“我们对这种方式,并没有那么有兴趣。”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说,百度外卖和美团外卖的业务重合度很高。除了价格因素,双方没有谈成的原因还在于,对于美团外卖而言,单独收购百度外卖的意义很小,而百度也未提供有吸引力的资产和美团深度合作。
饿了么的意图
多位接近饿了么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饿了么看中百度外卖的市场份额和高端市场——后者正是饿了么所缺少的。
这次收购对外卖市场格局的直接影响,参照不同市场份额存在不同版本的说法。据比达咨询2017年Q1外卖市场报告,饿了么市场份额36.5%,美团外卖33%,百度外卖17.3%——饿了么官方认可该数据。
而依据美团官方所认可的版本——TrustData在2017年5月发布的报告,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的月度覆盖率分别是1.23%、0.97%和0.20%。据美团称,美团外卖的市场份额60%上下,饿了么是36%,百度外卖从去年的17%-18%下降到现在的4%-5%。
若依据饿了么方面数据,合并完成后饿了么+百度外卖市场份额直接超过50%;若依据美团方面数据,合并对市场格局影响不大。
尹生对《财经》记者表示,百度外卖的用户体验不错,专注白领细分市场,但进入大众市场压力较大;而饿了么流量大,是一个综合性的入口。两者结合既可以丰富饿了么的服务,又可以让百度外卖专注差异化。“关键要看合并的初衷是瞄准百度外卖的细分市场、进而丰富其战略,还是仅仅为了消灭百度外卖这个对手。”他认为前者有机会让1+1的效应大于2,后者可能会使1+1小于2。
“他们要是整合得好的话,饿了么有可能借机夯实自己细分市场的壁垒,同时又能在大众市场继续和美团保持胶着的状态,这样有可能会慢慢改变它的成本收入结构,做出盈利趋势。”尹生说。
但多位业内人士接受《财经》采访时称,他们认为此次整合难度较大。
一位O2O多年的从业者称,难点之一在于合作伙伴。在同样一个城市,百度外卖用代理商,饿了么是直营,这些代理商何去何从,他们需要给出解决方案。顺丰就是百度外卖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十几个城市有配送业务合作。“在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之后,顺丰、百度和阿里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微妙。”上述从业者说。
上述行业资深人士认为,饿了么只能使用百度外卖品牌18个月,这意味着此后百度外卖的品牌需要转换成饿了么,如何让消费者去理解品牌的转换也是一个挑战。此外,双方此前给予的用户权益(包括会员)、和商户签约的条款、收费的价格、补贴等也都不一样,如何整合,这些都是要踩的坑。
“最重要的还是组织结构的调整,人员会有冗余。”上述O2O从业者说。据前述百度集团人士称,百度外卖的员工会平移,不会出现太大波动。
一位接近百度外卖的人士说,现在百度外卖所有的人都在等待员工安置的说明,除了最高层内部还没有人知道结果。
阿里的角色
《财经》记者了解到,这次收购阿里全程参与,收购百度外卖的钱也是由阿里方面给的。这笔钱算做是饿了么的G1轮融资,金额为10亿美元,其中2亿美元用来支付收购百度外卖的现金部分。
阿里系曾两次入股饿了么。第一次是在2016年4月,阿里和蚂蚁金服共计以12.5亿美元成为饿了么的第一大股东,为饿了么F轮融资;此后是2017年4月,阿里以4亿美元投资饿了么,为饿了么G轮融资。
《财经》记者获悉,加上此次投资的10亿美元,阿里占饿了么股份的37%,与之相对的是张旭豪个人股份在5%以下,创始团队股份在8%左右。
百度外卖相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业内存在一种说法,百度外卖交割完成后,之后在阿里内部对饿了么、百度外卖和口碑三者进行整合,全面狙击美团。《财经》记者向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求证上述说法,张旭豪表示“不可能”。
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称,这个选择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大餐饮、大物流和新零售应该有更好的整合关系,而现在阿里内部还是分散的——口碑、盒马生鲜、菜鸟物流、饿了么、点我达。“它在股权上面就是割裂的,很难形成真正的合力。整合也是必然的,只是看他们的魄力有多大,是不是尽快做调整。”
王莆中认为,三者整合的可能性存在。“美团外卖和团购有协同优势,阿里有可能把饿了么跟口碑合在一起,否则饿了么是无法跟美团外卖抗衡的。”他说。
在他看来,外卖不仅仅是外卖,外卖的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外卖业务跑通,验证商业模式,这一阶段在2013年到2016年完成;第二阶段是把生意变成生活方式,整合餐饮、鲜花、水果、蛋糕、生鲜等,这是近两到三年的任务;而第三阶段是塑造整个产业。“对用户来讲,他看到的是外卖,实际上他享受到的是整个美团背后对产业塑造的能力。”
前述业内资深人士称,不排除这次交易是饿了么被动应对美团的行为,但如果交易完成,接着和口碑整合,说明阿里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据《财经》记者了解,饿了么目前每月烧钱大概在1亿美元上下。
上述传言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可以确定的是,当百度外卖交割整合完成,阿里与美团的战事将迎来全面升级。
第一次创业就成功,在国内并不不多见,大学生创业就成功更是少见。张旭豪跟他的饿了么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从最初的默默无闻,为了支持团队发展,张旭豪只能带着饿了么到处参加创业大赛赢取奖金维持,到拿到融资之后,在美团与阿里巴巴等巨头的夹缝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说起饿了么的诞生,颇耐人寻味。2009年在上海交大就读研究生的张旭豪在宿舍玩游戏的时候想订一份外卖,但是电话订餐的落后模式,让他察觉到餐厅信息化这个市场空间。2009年4月饿了么诞生在了上海交大的宿舍,张旭豪和他的几个伙伴康嘉,汪渊,叶峰、曹文学全都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
因为一次饿肚子,张旭豪创造了之后8年内国内O2O领域最大的公司之一。那一年还没有O2O的概念,但是张旭豪已经进入了这个行业。
最初的创业是快乐而又艰辛的,大家并肩奋战,尽情挥洒青春的激情,却也有碰壁、资金缺乏时的困惑。"饿了么"团队刚开始时承包过一家餐饮店的外卖业务,用来熟悉"行情"。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张旭豪几乎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四到五个小时,经常亲自"披挂上阵"送外卖,狂风暴雨也从不间断。
后来的采访中,饿了么的创始团队多次提到,多年他们的创业这一尝试,并许多人看不起。在2009年一群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不好好学习,去创业送外卖,天天跟学校附近的餐厅老板混在一起,确实让人觉得不着调。
当时这一不着调的创业,如今已经创造出了一家估值45亿美金的独角兽公司,而且饿了么还在发展壮大,未来的空间几乎不敢想象。
你很难想象,这样的一家公司,最开始确实靠这班大学生一份一份外卖送出来的。
当时的校园外卖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用春天的韭菜来比喻一点不为过——一茬一茬地冒出来,又毫不留情地很快被现实剪掉。大部分创业者都来自大学校园,因为就是自己的生活,太容易感觉到这个需求。同时这又是一个门槛低的事,谁都可以做起来。但大部分都在未扩张到另一个校区之前死掉,少数扩张到多校却从未延展到其他城市。
饿了么是头一个。在一个失败率如此之高的领域,它也有很大可能成为又一个冒出来没多久就死掉的公司,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饿了么诞生于失败之中。它最开始的形态是电话接单+订单配送:他们搜集餐馆菜单,用户打电话来订餐,他们去跟餐馆下单,然后取餐送到用户手里,在这过程中从餐馆那里拿抽成。这个模式挺管用,打电话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一开始自己送,很快就雇了十几个人来送,但随着订单越来越多,这个模式就崩溃了。
当时的状况是这样的:中午高峰期时电话接不过来,于是用户不高兴;外送员多了难管理,用户也不高兴;全部现金交易每天算账就算到半夜发现还不对……总之,这样行不通。
就像磕苹果电脑一样,张旭豪不会因为这个就放弃,他决定换一个方向——专心做好下单、接单这个环节,并且要用网站来接单。
这时候“饿了么”才真正诞生。
2011 年饿了么的两位创始人研究生毕业,并且拿到来自金沙江创投的 A 轮投资,打算从单校区扩张到多校区,进而扩张到其他城市。2012 年,经纬中国领投了饿了么的 B 轮投资。这时候的饿了么已经距离成立走过了3年时间,饿了么用了3年的时间才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并把这一模式从上海交大带到全国。
从2008年两个上海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宿舍里萌生想法,创办一家解决外卖问题的公司开始,他们面对的就是层出不穷的竞争对手,比如早年同在交大校园创业的外卖公司小叶子当家,比如后来他们在各个城市遇到的本地外卖服务公司。但竞争的升级是从2013年才开始的,真正惨烈的竞争则从2014年开始。
2014年的8月却是一个惊魂时刻。美团与百度等巨头的加入,让外卖这个细分市场一时间烽烟四起。在那个时候,许多创业公司都选择巨头站队,像UC这样的超级APP都不得不委身于阿里巴巴。只是一家创业公司的饿了么应该如何面对这个市场呢?
2014年2月份时,在一次会议上,张旭豪称必须要加快步伐了,因为竞争对手们都在蠢蠢欲动。闵婕回忆说:“当时说我们年底要开到20个城市。”事实上,2014年底时,饿了么进入的城市超过2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