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关于百度外卖的“接盘侠”到底是谁似乎有了最终答案:据消息人士透露,互联网外卖平台饿了么将接手百度外卖。如果消息获得证实,那也就代表着百度将正式退出互联网外卖市场,原本代表着背后资本的互联网外卖市场“B(百度外卖)A(饿了么)T(美团外卖)”三足鼎立将只剩下“AT”两虎相争。
饿了么成功入局踢走顺丰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在百度内部百度外卖曾经也占据了重要的角色。早在2015年6月,百度CEO李彦宏宣布要在3年内对百度糯米追加投资200亿元人民币,准备打一场O2O之战,而百度外卖作为百度在O2O领悟的重要布局,自然具有不小的分量。在2015年7月,百度在第二季度财报分析师会上宣布对百度外卖项目进行独立发展和开放融资,随后百度外卖在融资方面也是捷报频传。
但是随着百度战略的调整,“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百度新的发展重点,在2016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更是反复强调百度已经是一家人工智慧公司,而作为重资本投入的百度外卖无疑成为了百度的一大包袱,寻找“下家”的传言也频频传出。
在众多“有意”者当中,顺丰曾经被看做最接近的一位“买家”,今年3月更传出百度外卖将与顺丰战略合作,双方按照1:1的比例成立合资公司,但是传闻最后也是没有下文。
据最新的消息显示,饿了么将会以5-10亿美元的代价将百度外卖收入囊中。据悉,交易完成后,百度外卖将独立运营一年左右。饿了么公关负责人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求证收购事宜时则回应称对市场传言“不予置评”。
网络外卖市场成两虎相争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互联网外卖平台饿了么曾于2016年4月获得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联合投资的12.5亿美元,同时获得阿里口碑平台的外卖服务的接入。另据阿里巴巴年报显示,2017年3月饿了么更是获得了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的新一轮4亿美元投资。而作为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另一巨头,美团点评由2015年10月8日美团和大众点评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而“诞生”。到了2016年年初,腾讯斥资收购阿里巴巴所持有股权,随后腾讯又领投了美团点评的33亿美金融资,估值超过180亿美元,目前腾讯已经成为美团点评的大股东。一旦饿了么“吞下”百度外卖,互联网外卖市场的竞争又将变成“AT”之争。
58同城赶集网高级副总裁何明科在回答对“外卖行业最终会走在一起吗?”这个问题时就表示,“如果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合并,百度再次悲剧,与其这样还不如放手一搏:要么低价和饿了么整合,去搏‘老大’;或者去找美团,彻底横扫掉‘老二’,”但是何明科同时也表示,无论做出怎样的决定对于百度而言都非常困难。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原本稳定的互联网外卖市场一旦平衡打破,市场竞争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而行业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加速。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O2O部助理分析师陈礼腾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未来自营外卖品牌将会迎来快速增长。此外,外卖与科技结合解决痛点。“对于外卖平台来说,人工配送所带来的成本是不可忽视的。在未来的物流调度中,类似于百度外卖所使用的人工智能调度算法或许会成为标配。外卖与硬件、与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还会有很多结合点。”
陈礼腾认为,随着外卖平台的进一步集中,未来餐饮创业门槛提高,同时外卖企业也将会进一步深耕用户服务,品质成为关键。(记者 叶丹)
第一次创业就成功,在国内并不不多见,大学生创业就成功更是少见。张旭豪跟他的饿了么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从最初的默默无闻,为了支持团队发展,张旭豪只能带着饿了么到处参加创业大赛赢取奖金维持,到拿到融资之后,在美团与阿里巴巴等巨头的夹缝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说起饿了么的诞生,颇耐人寻味。2009年在上海交大就读研究生的张旭豪在宿舍玩游戏的时候想订一份外卖,但是电话订餐的落后模式,让他察觉到餐厅信息化这个市场空间。2009年4月饿了么诞生在了上海交大的宿舍,张旭豪和他的几个伙伴康嘉,汪渊,叶峰、曹文学全都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
因为一次饿肚子,张旭豪创造了之后8年内国内O2O领域最大的公司之一。那一年还没有O2O的概念,但是张旭豪已经进入了这个行业。
最初的创业是快乐而又艰辛的,大家并肩奋战,尽情挥洒青春的激情,却也有碰壁、资金缺乏时的困惑。"饿了么"团队刚开始时承包过一家餐饮店的外卖业务,用来熟悉"行情"。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张旭豪几乎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四到五个小时,经常亲自"披挂上阵"送外卖,狂风暴雨也从不间断。
后来的采访中,饿了么的创始团队多次提到,多年他们的创业这一尝试,并许多人看不起。在2009年一群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不好好学习,去创业送外卖,天天跟学校附近的餐厅老板混在一起,确实让人觉得不着调。
当时这一不着调的创业,如今已经创造出了一家估值45亿美金的独角兽公司,而且饿了么还在发展壮大,未来的空间几乎不敢想象。
你很难想象,这样的一家公司,最开始确实靠这班大学生一份一份外卖送出来的。
当时的校园外卖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用春天的韭菜来比喻一点不为过——一茬一茬地冒出来,又毫不留情地很快被现实剪掉。大部分创业者都来自大学校园,因为就是自己的生活,太容易感觉到这个需求。同时这又是一个门槛低的事,谁都可以做起来。但大部分都在未扩张到另一个校区之前死掉,少数扩张到多校却从未延展到其他城市。
饿了么是头一个。在一个失败率如此之高的领域,它也有很大可能成为又一个冒出来没多久就死掉的公司,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饿了么诞生于失败之中。它最开始的形态是电话接单+订单配送:他们搜集餐馆菜单,用户打电话来订餐,他们去跟餐馆下单,然后取餐送到用户手里,在这过程中从餐馆那里拿抽成。这个模式挺管用,打电话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一开始自己送,很快就雇了十几个人来送,但随着订单越来越多,这个模式就崩溃了。
当时的状况是这样的:中午高峰期时电话接不过来,于是用户不高兴;外送员多了难管理,用户也不高兴;全部现金交易每天算账就算到半夜发现还不对……总之,这样行不通。
就像磕苹果电脑一样,张旭豪不会因为这个就放弃,他决定换一个方向——专心做好下单、接单这个环节,并且要用网站来接单。
这时候“饿了么”才真正诞生。
2011 年饿了么的两位创始人研究生毕业,并且拿到来自金沙江创投的 A 轮投资,打算从单校区扩张到多校区,进而扩张到其他城市。2012 年,经纬中国领投了饿了么的 B 轮投资。这时候的饿了么已经距离成立走过了3年时间,饿了么用了3年的时间才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并把这一模式从上海交大带到全国。
从2008年两个上海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宿舍里萌生想法,创办一家解决外卖问题的公司开始,他们面对的就是层出不穷的竞争对手,比如早年同在交大校园创业的外卖公司小叶子当家,比如后来他们在各个城市遇到的本地外卖服务公司。但竞争的升级是从2013年才开始的,真正惨烈的竞争则从2014年开始。
2014年的8月却是一个惊魂时刻。美团与百度等巨头的加入,让外卖这个细分市场一时间烽烟四起。在那个时候,许多创业公司都选择巨头站队,像UC这样的超级APP都不得不委身于阿里巴巴。只是一家创业公司的饿了么应该如何面对这个市场呢?
2014年2月份时,在一次会议上,张旭豪称必须要加快步伐了,因为竞争对手们都在蠢蠢欲动。闵婕回忆说:“当时说我们年底要开到20个城市。”事实上,2014年底时,饿了么进入的城市超过2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