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科技

惠州跨入创新驱动发展快车道

2017-08-03 来源:惠州日报 阅读: -


  “要么创新,要么死亡。”这句名言一语道破了创新的重要性。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不断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推出创新驱动发展系列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并不断通过优化服务,打好创新驱动发展“主动仗”。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惠州不少中小企业“换挡升级”,成长为骨干型企业。过去惠州创新发展由大企业、大项目撑起半边天,中小企业力量薄弱的局面已悄然改变,“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渐渐取而代之。


  “过去惠州企业被评价为‘月明星稀’,而现在已逐渐变为‘众星拱月’、‘星汉灿烂’了。”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出新政

  先行先试推出“1+6+N”系列创新政策


  创新驱动不是一项“单打”运动,它需要一套完善的政策组合拳。自2015年以来,我市不断先行先试,不遗余力支持创新,密集出台系列鼓励创新政策,推出“1+6+N”系列创新政策大礼包,既从宏观层面为创新驱动发展绘出路线图,也从创新链、产业链制定了“六大行动”实施方案和系列配套文件。其中“1”为《惠州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6”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能力跃升、创新企业培育、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成果燎原、创新环境优化“六大行动”实施方案,“N”为其他配套文件。


  “在政策制定方面,我们一直都大胆尝试,先行先试出台政策,目的就是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作贡献。”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优服务

  两年8000多家次企业参加创新创业政策培训


  政策再好,关键在于落实;制度再优,重点要看执行。为抓好政策落实工作,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我市通过加强宣传、优化服务和做好辅导,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据悉,近两年来,我市共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宣讲、培训30余场,参与企业达8000多家次,包括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业务培训、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复审认定工作培训、创新型企业股权融资高峰论坛等。通过举办各种宣讲和培训,使企业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科技政策和申报业务操作流程,受到广泛好评。


  此外,为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我市组建了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库专家为首的专家指导团,对参评企业进行预评审。此外,我市还组建13支专业服务队,深入企业调研,开展“一对一”服务。


  在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方面,近年来,我市不断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落实创业补贴政策,加强创业服务,全市已使用创业专项资金991.9万元,4536人次受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665.5万元,贴息746万元,3726人次受益。



在首届科交会上,华南理工大学的工作人员在展示新装备。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促发展

  借助世界顶级“外脑”助力转型升级


  诺贝尔奖得主、惠州民营企业,看似互不搭界的两者却通过 “科技联姻”走到一起。今年6月,借着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的 “东风”,被誉为“宇宙胚胎学之父”的乔治·斯穆特,在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全省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这意味着,惠州乃至广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借助世界顶级“外脑”、加快“智造业”转型升级迈出了重要一步。


  硕贝德是我市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近年来我市不断引导民营企业做好“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工作,下大力气支持民营经济快速成长。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我市不少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不少传统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据统计,2016年,惠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 59.3%和42.4%,在全省位居前列,呈现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惠州部署创新驱动发展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2015年初,市委常委会议强调,“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抓实抓好”。


  ◆2015年8月,市委十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在目标定位上,坚持走有惠州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努力打造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节点。在空间布局上,坚持点面结合、核心聚集、分层布局,着力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活力强劲的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圈层。


  ◆2016年1月,市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


  ◆2016年1月,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一基地、双平台”建设,突出抓好创新驱动重点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6年8月,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狠抓创新驱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2016年11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创新要素“三高聚集”,着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2017年2月,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要深入实施“海绵行动”,突出抓好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加快推进环大亚湾新区、仲恺高新区、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建设,狠抓重大科技项目和科研机构落地建设,落实“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和“科技孵化器倍增计划”,承办好 “科交会”,深入实施“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行动”,大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加快提高惠州创新发展水平。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惠州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助企业实现工业自动化。 本报记者谭 琳 摄


  高新技术企业达46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分别达22家和24家,其中国家级分别达5家和11家,孵化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全市人才总量近百万,引进国内外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名、“长江学者”4名;去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39.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


  我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创新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亮点纷呈。


  ◆培育创新企业

  去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466家


  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过去完成10亿元产值需要1900名工人,如今通过“机器换人”,只需要350人;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专利技术获得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被认定为省岭南中药文化遗产……这只是我市企业通过创新取得跨越发展的缩影。


  在惠州,90%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成果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专利申请在企业。“5个90%”充分说明企业是我市创新的主力军。


  为加快培育创新企业,壮大科技创新主体,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孵化器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孵化器倍增计划,引导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本参与,促进孵化器迅速增量提质。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众创空间24家,孵化器22家,实现孵化器县(区)全覆盖,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分别有11家和5家,省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各2家,今年推荐了4家省级孵化器认定,孵化面积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15家,累计毕业企业347家,当年毕业企业45家,9家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或天交所挂牌。



  惠州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亮点纷呈。这是市区金山湖片区风光。 (资料图片)


  我市还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将有潜力的企业主动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为申报企业提供辅导和服务。据市科技局统计,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逐年递增。2010~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分别为97家、111家、132家、162家、183家、255家和466家,特别是近两年增幅较大,去年增幅达83%。


  ◆引育留用人才“国字号”人才数量激增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聂建国正式被聘为惠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及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顾问。


  去年,市委、市政府联合惠州学院举行特聘教授聘任仪式,夏佳文、王复明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式受聘。这只是我市“引育留用”人才工作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我市自2013年以来开展“人才双高计划”,实施“天鹅计划”等八大人才工程(计划),吸引了大量人才和团队汇聚惠州。在此基础上,去年初我市进一步推出“人才双十行动”,延伸发展目标,提升政策内涵,通过实施人才工作“十大工程”,打造“十大品牌”。


  据市委组织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近百万,专业技能人才总量18.5万人,技能人才总量55.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8万人;“国字号”人才数量激增:现有国内外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4名。


  根据“人才双十行动”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惠州将引进10名以上院士进站工作、引进培养20名以上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引进50个以上科技创新团队、引进200名以上科技领军人才、引进1500名以上创新创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06万人,人才工作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专利申请授权

  专利授权保持量增质升良好态势


  专利是体现创新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惠州不再单纯追求注重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数量,而是愈加注重对其进行保护、使用和运营,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


  据市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来我市专利授权保持量增质升的良好态势。2010~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从2889件增长到2612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从823件增长到6363件;专利授权量从1628件增长到989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从44件增长到1242件,各项指标在全省从中游前进到前列。截至去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3645件,专利密度由2010年的0.64件增到2016年的7.66件。2016年PCT专利申请总量310件,名列全省第五;专利电子申请率多年位居全省前茅。


  我市还推进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启动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企业集体“贯标”工程,探索推行互联网+集体“贯标”新模式;成立中知认证公司惠州工作站,为企业提供“贯标”认证的快捷通道。目前,我市已有93家企业启动了 “贯标”,其中20家企业通过了认证审核。


  为填补知识产权运营空白,我市还成立了惠州第一家技术成果交易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交易、评估、质押融资、专利池运作等服务。据了解,该机构在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设立知识产权技术成果交易服务站,累计为首届科交会提供70多项知识产权预评估服务。


  在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方面,我市则引入了保险公司,为中小企业专利质押贷款提供风险损失补偿,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按照发展目标,到今年底,全市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度将达到8000万元。此外,我市还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今年上半年,我市共立案处理专利案件28件,其中专利侵权纠纷4件,已全部结案。



  ◆产学研合作建成省新型研发机构7家


  今年6月22~24日,一场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联姻”、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盛会--- 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惠州举行。首届科交会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规模和最集中的一次展示和交易,300所国内外高校与3000多家企业通过科交会搭起的“鹊桥”面对面交流、现场对接科技项目,结出丰硕成果。3天时间里,180多所高校与350家企业成功牵手,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39.9亿元,其中惠州企业揽下456项,签约金额24.87亿元,我市签约交易量占大头。


  针对我市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相对匮乏,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的短板,我市把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提高创新驱动能力的突破口,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近年来,我市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目前,我市拥有省新型研发机构7家,市新型研发机构2家,在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如引进王复明院士团队共建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夏佳文院士团队共建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等高水平研究院。据了解,今年4月,省珠江人才计划公布,夏佳文院士带领的重离子医用加速器团队、王复明院士带领的工程安全与防护团队、杨一行带领的新型量子点显示技术团队成功入选,共获得研发经费扶持1.7亿元,所获资金额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二位,数量上并列各地市第三位。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市不断推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引进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在惠州共建广东IMEC研究中心。据了解,未来两年内,惠州还将大力建设包括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惠州市南方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惠州市三航无人机技术研究院、惠州中科新能源研究院等在内的一批研发机构,大幅提升惠州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本版文字/图表制作 本报记者游璇钰


编辑:apple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