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广州市本级财政共计安排190.2亿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较上年增长22.9%。这些资金将用于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加快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等方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时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广州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从落实“两个维护”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高度,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举全市之力全力推进。
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是基础。保障交通高效率,才有湾区的高效率。对标东京湾区,依靠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虽然都市圈内每天有超过1000万人潮汐式通勤,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通勤时间都不超过1.5小时。广州正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共建世界级港口群、空港群,打造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以及以南沙为副中心形成半小时交通圈网络。打造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需海陆空全面出击,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立足大湾区,面向世界;国铁、城际、地铁、高快速路网建设,则重在大湾区内部联通。可以肯定,随着深茂铁路、南沙港铁路、广中珠澳高铁、深中通道、南中特大桥、莲花山过江通道等大项目建成,广州与湾区城市的交通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
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是核心。交通意义上的互联,只是为互联互通奠定物质基础,真正能让人流、物流、货物流、资金流在路上“跑”起来的,还要依靠制度对接。举例而言,为保障港珠澳大桥实现交通互联互通,少不了一套科学高效的通行体系。推进大湾区建设,广州要从营商环境入手,深化与港澳营商环境建设合作,完善先行先试政策措施,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是手段。依托湾区城市群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当今世界城市、经济及科技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趋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任重而道远,需要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国际水准的科研团队、国际化创新型教育、开放协同创新、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敢闯敢试,闯出一条新路来。广州要发挥科技、教育、文化的优势,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争取国家、省在大湾区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落户;要加快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建设;要推进湾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大数据中心建设。
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进民生福祉是目的。广州要与湾区城市全面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