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指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陆续出台的利好政策、规划纲要、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销一体化等措施将持续推进三地包括入境旅游在内的多方面合作。这些举措将直接或间接为大湾区旅游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入境旅游发展不平衡特征明显,呈现以香港、澳门为第一层级,深圳、广州为第二层级,其余城市为第三层级的多级格局。
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大湾区的入境过夜旅游市场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快速增长。尤其是港澳两地的入境旅游经过多年发展,市场已相对稳定,以港澳为单一旅游目的地进行新市场开拓的难度较大;而珠三角的入境旅游虽具备后发潜力,但除广州、深圳外的多个城市对外吸引力和旅游组织集散能力明显不足,市场增长动力较弱。
报告认为,大湾区内城市在地缘上联系紧密,却存在体制、制度和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差异,这一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初期还难以实现突破。粤港澳三地入境旅游各自的发展瓶颈实际上是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如果能打破行政边界,对三地旅游市场进行相互引流,大湾区的入境旅游将有机会迎来新一轮增长。
报告认为,在已出台的政策和已公布的规划纲要中,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贸易自由化推进等规划重点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促进珠江东西两岸交互旅游快速增长,大湾区原有区域旅游格局可能被重构,区域交通网络的形成也将有利于九市二区旅游流呈现网络型流动,实现三地入境旅游发展的优势互补。
此外,贸易自由化、现代服务业和创新科技的发展将为大湾区带来更多、更高质量的客流。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大湾区将在旅游格局和市场结构上发生转变,商务旅游和休闲旅游市场需求将大大增强。一体化营销举措将把大湾区作为统一的品牌面向全球推广,打破港澳原有增长瓶颈,为三地市场拓展带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