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粤港澳大湾区备受各界瞩目,“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同样令人期待。近日,由香港《香港文学》杂志社、广州《作品》杂志社及深圳《特区文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大湾区文学”对话在香港文学出版社深圳联络处举行。《香港文学》杂志社社长周锋、《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特区文学》总编辑朱铁军等,以及主讲嘉宾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蔡益怀、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凌逾、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就“大湾区文学”概念的内涵、外延,从香港、广州、深圳三地文学的历史、现状、成果、不足出发,并结合世界三大湾区的文学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前景展开了对话与探讨。邓一光、周洁茹、王十月、费新乾等作家、学者等五十余人与会。
湾区提供给文学自由的精神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大湾区的建设将进入新时代,三地之间的经济、贸易、人员往来也将日益频繁。经济领域上的变化必将导致社会、文化上的变化,“大湾区文学”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一概念的产生不仅能带来新的文学视角,也将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交流、探讨、融合、创新。
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融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凌逾认为,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同声共振。从文化来看,同属于岭南文化。三地地名多相似,如长洲、深井、黄埔、井澳等均关联岛屿、海港,让人觉得亲切。从商业来看,都关联海上丝绸之路,有历史悠久的海外商贸的经验,都有重商文化血脉、海洋文化气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关键在于:共生互动促发展,合作共赢谋长远。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立足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这世界三大著名湾区的主要经验及启示,指出国际湾区人文环境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城市的自由度;二是湾区具有创新的生态、发展的生态,是创业家、企业家的乐园,科学家、教育家和艺术家的乐园。一流的高等教育、优质的医疗服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三者兼备,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来到这里,最优秀的创业者留在这里。那么,湾区(城市群)跟文学有关系吗?于爱成认为,“文学艺术最需要的自由精神,湾区可以提供。吸引作家艺术家集聚于此、形成氛围、抱团砥砺、沟通交往。湾区哺育文学,文学优化湾区。”
大湾区各地文学均有特色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组成部分,香港、广州、深圳各有怎样的文学特色?
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蔡益怀表示,香港是一个自由港,从文化的角度看,香港也具有这种港口性,开放,包容。蔡益怀说:“我不会说香港文学有多么博大丰厚,但我会说,她自成一格,有多元的生态,丰繁的品种。尽管香港文学同属华文文学这个大板块,延续着中原文化的血脉,特别是五四以后新文学的传统,却又有着自己的文学特色,形成了一个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文学话语系统,具有多样的形态,在地的情怀。”
在凌逾看来,大湾区各地文学均有特色。其中,广州历史悠久,适合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再造传统文化、重构岭南文化、再生广府文化。如打造历史掌故文学、开发古地新讲文学、光大粤派饮食文化、翻新粤语文化……很多文化议题都蕴含着翻新的无限可能性。
“深圳也有着比较鲜明的文学特色,就是在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座中国最具活力的新都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创作活跃、写作者密集、文学生态完整的文学沃土。”于爱成介绍说,深圳有数量庞大的写作群体,有丰富的文学样式和形态,有密集的网络作者和活跃的网络写作,有多种多样的文学社团、近百家纯粹或业余的文学内刊、每年数千场次文学活动。深圳人对文学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令全国各地叹为观止。
大湾区文学如何成为可能
何以想象未来的大湾区文学?凌逾提出,第一,要建构“大湾区文学与文化”概念,打造有代表性的符号表征;第二,要弘扬“海上丝路文化”精神,建构蓝色与黄色文明优势互补的新文化;第三,要发挥区域优势,发挥个性特色。在她看来,如何将跨界经验转化为创意,打造海港湾区文化、拓展海洋文化研究,建构城市文化名片推向世界,都有待深入思考拓展。
于爱成则认为对于“大湾区文学”的概念,也不必盲目乐观。“与其创造一个‘大湾区文学’概念,不如称谓‘大湾区的文学’更符合实际。”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讲,没有文学艺术的繁荣很难有成功的湾区模式。”于爱成认为随着高新科技时代的到来,大都市群时代、湾区经济时代的到来,自然会迎来都市文学写作的高潮,此时的都市文学写作也必然与过去的城市文学写作不同,包括对打工文学、移民文学、原住民文学的兼容,对文学的地域性、时代性、城市性、国际影响的兼容,呈现出都市群之间文学主题的某种共性特征。“只有这时候,也许才有所谓的‘大湾区文学’。”于爱成说。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