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湾区

专家热议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8-06-11 南都 来源:南都 阅读: -

8.jpg


作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京津冀这三大区域如何发展,引人瞩目。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炉。


这份行动计划,对于长期关注区域发展,特别是三角洲发展的人士来说,它意味着什么?两个区域的“一体化”进程,有无互相借鉴之处?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将面临哪些挑战?协调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在实践中,是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为此,南都记者采访了多位知名专家。


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 2020年)》和《长三角地区合作近期工作要点》。


这一重磅消息,无论是北京国经中心产业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课题副组长王福强,广州的专家李建平、刘江华、毛艳华,还是正在国外出差的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他们对此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现状


城市之间已看到协调发展的好处


尽管当天有媒体惊呼:长三角拉开区域合作大幕!但在上述这些专家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已探讨研究了十几年,并非新鲜话题。如果说之前更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话,那么这次则表示了更大的决心,也反映了中央高层的部署。而随着这些具体的项目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认为,现在全国上下主流的而且也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以“城市群”作为中国城市化接下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或者是主要的形态。相较之前一些关于城镇化的思路和政策导向,现在会更加重视“地理空间”这样的因素对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意义,看到了“集聚效应”对于焕发生产力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


采访中,专家们均认为,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还是长三角一体化,其实都和十九大后强调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有关。因为区域一体化发挥的关键作用,就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而且,这也说明,城市之间已看到了相互合作的好处,不再单打独斗,而且是希望以城市群为主体,去参与国际竞争。


实践


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之一,但它并非凭空而来。特别是在珠三角,已有20多年的实践历史。


所以,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的具体内容,广州的专家都早已自觉地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认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一体化规划,思路相差不大,都是从战略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出发。之所以这样,他认为区域一体化的本质,就是区划域发展互联互通,通过产业协作,消除行政区划的分离,以产业的价值链重构区域,实现优势互补。


李建平,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此前,他曾发表过《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建设研究》。据他介绍,1990年以来,珠三角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一体化概念,并已多次开展了以区域规划为引领的一体化探索。


李建平也认为,长三角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围绕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保互济、产业创新协同、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七个主要领域提出方案。而这7个方面,珠三角已经远比长三角超前。


据悉,珠三角在2008年颁布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后,又于2009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接着又开展了“五个一体化规划”,分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布局这五方面。加上2014年开展的科技创新、智慧城市群建设和信息化、旅游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行动计划”,最终形了“1个纲要+10个一体化专项”的实施机制。


从实施效果来看,珠三角一体化成效较为显著。而长三角一体化给人的印象更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落地的规划相对比较少。而珠三角,比如在医疗医保方面,基本实现了区域内的对接,公交卡岭南通也基本做到全覆盖。


机制


珠三角一体化有年度考核要求


这并不奇怪。除了提出一体化的时间相对较后外,此前长三角的区域合作,在李建平看来,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市场导向更明显,协调机制上仍依赖主要领导定期会晤制,实质性、深层次的合作少。而珠三角的协调机制,政治动员特征明显,除了开会,还有年度考核要求。


长三角的协调合作机制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1982年。“长三角城市群”的提法就是在这一年形成。为此,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协调长三角十几个城市,但因行政区划问题一直受掣肘。


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的范围从“两省一市”扩展到目前的“三省一市”。目前,长三角已形成了“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决策层是“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协调层是“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执行层是各种重点合作专题组。


今年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三省一市选派16名人员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这一办公室为常设机构,主要负责协调推进合作中的重大事项。未来,还将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互派公务员交流挂职的常态化机制。


而在珠三角这边,自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后,珠三角形成了以政府协同治理为主导的多层级协同机制。从省级层面上看,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叫“省纲要办”。较之以前的省级协调机构办公室,其协调能力大大提升。在省级领导小组框架下,还设立了十个专责工作组及办公室。相应地,市级层面也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的纲要领导小组。


此外,广东还将珠三角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都市圈。并由广深珠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并在各市设立专门的办公室作为日常机构。与此同时,建立了广佛肇市长联席会议,深莞惠主要领导联席会议、珠中江党政联席会议。


为切实推动纲要的实施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广东还制定了“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九年大跨越”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并对省直部门和珠三角九市提出了考核目标。甚至还于2011年出台了保障条例和监督办法,对珠三角城市发展与合作进行了立法约束和专门督查。


焦点


龙头城市如何带动区域一体化


专家们一致认为,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因为发生在省内,相较长三角比较容易实现。


但其实,一省之内的协调也不比跨省协调来得省心。李建平认为,尽管近年来珠三角深度一体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比纽约、东京等国外成熟大都市区,仍面临着空间发展统筹不足、省市事权划分不清、市场机制薄弱、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在他看来,珠三角一体化最大困难是城际地区协同发展与环境治理。而区域一体化的最大挑战是,城市政府的治理方式如何从自己擅长和习惯的强调竞争的“行政区经济”转向通过竞合进而协调的区域一体化。而通过行政区划的一体化,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能在公共设施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做到令人满意,也仍是一个大问题。


李建平还认为,以龙头城市为核心,加强经济圈的一体化,从理论上讲应该比较好。但关键要看龙头城市的能力和赋予它什么样的权责利。


说到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和珠三角多核心不同的是,目前长三角很明确上海就是龙头。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刘江华认为,上海的首位度非常突出,是核心中的核心。苏州和南京等城市也认可上海,都主动提出要对接上海。


但毛艳华认为,不是说区域有了龙头,就一定更好协调。关键还是要针对区域特点和制度环境,采取不同的推进方式,制定一些比较好的协调机制。


陆铭也认为,由于省的边界的存在,长三角内部一体化的对接,一直不是很顺利。所以这也是最近这段时间政府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一个着力点所在。


此外,陆铭还认为,如果用G D P和人口占比来看,跟世界上其他大城市群相比较而言,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当中的首位度其实并不算高。长三角一体化,包括上海都市圈的建设进程,还任重道远。


关注


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协调机制


其实,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珠三角,同样路漫漫其修远兮。特别是随着中央提出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传统的珠三角和港澳如何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协同发展,更是成为一个新的命题。


刘江华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制度上比较复杂,要素流动也没那么方便。区域内又没有明显的首位城市,缺乏“指挥中心”,协调性确实会差一些。比如广东省提出要整合省内的机场资源,有的城市反应就比较大。竞争是必要的,但竞争不能造成发展的制约,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要提升大湾区的竞争力,关键还在于协调,特别是广深港这三个核心的协调。广州的优势是科教文卫,深圳外向化程度高,香港是国际化都市。如果它们的关系协调好了,会形成一种复合型的功能互补,粤港澳城市群也会更具竞争力。


至于怎样去协调,刘江华认为中央在做出顶层规划后,具体的实践还是交由本区域的政府部门。协调要抓住关键点,比如交通设施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哪里不行就协调哪里。如果存在一些政策、制度上的限制,政府就去打破这些瓶颈。政府的工作是疏通制度障碍,其余的要素流动问题,就应交给市场进行配置。


而毛艳华则认为,在不同制度下谈一体化比较困难,比如港澳跟内地的公共服务对接就存在困难。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其实更应关注粤港澳产业的协同。


而在陆铭眼中,在一个城市群内部,在比较接近的位置上,出现香港和深圳这两个超大型的城市,这在世界上都很少见。在他看来,在大湾区城市群内部,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减少制度性的因素。比如,从港澳和广深的关系来讲,就是减少边界对于生产要素流动的阻碍。而对于广深之间,则意味着政府的行为要更多地放弃本位主义,尽量减少对于资源配置的阻碍作用。


陆铭强调,如果粤港澳大湾区把几个大城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的话,那么可以变成一种强强联合的作用,要是处理不好的话,反而每个城市都会受到对方的牵制,而使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难形成。

编辑:阿如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