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民生

相关:高等教育

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深圳高等教育应如何发展?

2018-06-10 胡百卉 来源:南方网 阅读: -

连日来,“高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6月10日,一场围绕“深圳高等教育”展开的讨论,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现场倾听。当天,深圳市举办了2018年第四场委员议事厅活动,来自教育、企业等领域的政协委员,为深圳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的未来,也是城市发展的源泉。经过38年的发展,目前,深圳已拥有12所公办高校、1所民办大学,实现了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然而,时至今日,高等教育依然是深圳的“短板”之一,在今年的深圳两会期间,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就曾指出,深圳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偏低,培养层级偏低,高校对深圳自主创新的贡献不足,不足以支撑深圳产业、技术的发展。


  深圳的高等教育有哪些不足?未来又该如何发展?在委员议事厅的现场,6位委员结合自身的行业经历和专业理论,从不同角度为深圳高等教育建言。


QQ截图20180611113746.png


数量不足


  “深圳至少要有50所以上的高等院校”


  “我认为从城市规模来看,深圳至少要有50所以上的高等院校。”深圳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康飞宇,首先就深圳高校的数量问题发表了看法。


  康飞宇将深圳的高等教育与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进行了对比。他指出,根据2017年的数据,深圳人口数量为1090万,与武汉的1077万相差不大,但武汉有80多所高校,深圳只有13所。“从高等教育的投入来看,深圳这几年高等教育的投入所占GDP比例在1.1%到1.5%的范围之间,香港的投入比我们高5-8倍。”康飞宇表示,与人口数量相差不多的西安、南京、武汉等城市相比,深圳至少要有50所高等教育院校。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人才规模在3:7到2:8之间,如果深圳未来建50所高校的话,其中至少要有35-40所职业院校。”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月补充道。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雪琴也对此表示支持。“我经营的企业是一个从事新能源材料深圳市的战略新兴产业。从发展历程来说,是典型的深圳模式,就是科技人才密集、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贺雪琴认为,深圳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数量,对深圳的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不够,对深圳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也支持不足。


  “深圳毕业的大学生在我们企业总共有19人,占同等学历以上的4%,本科以上专业对口的,研发、创新方面学生只有5个人,只占相应学历学生的1%。”贺雪琴说,“我调研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调研了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面的企业,也都有类似的情况。”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则提出了反对意见。李凤亮认为,一座城市的办学数量人口、产业、空间等多重因素制约。以新加坡的教育结构为例,新加坡也有十所左右各种类型的大学,但最主要的是其中的四所大学。“我觉得深圳建设50所高校是理想的愿景,但我认为并不需要那么多。”李凤亮表示,高等教育发展跟办企业、跟其他的还不太一样,有一个涵养的过程,因此,深圳的高等教育在未来十年左右时间内,达到20所左右高水平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质量提升


  “深圳需要加强师范教育”


  高等教育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夏俊表示,当前深圳只有12所高校和1所民办高校,与深圳市在国内外的经济地位不匹配。“深圳市应该多一些国际型、开放型、创新型的大学,我们应该把建设大学的质量放在首位,以高等教育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同时依据社会化办学力量,量力而行。”他说。


  除了高校数量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也受到委员们的关注。“大学要和我们产业、经济发展相匹配。”夏俊建议,深圳的高等教育应该以支撑产业发展、引领科技创新为基础,把国际性专家引进到国内,同时大学在前瞻性研究上与华为等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建立产业前瞻性布局,另一发面发展工匠精神,踏踏实实支撑产业发展。


  深圳的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深圳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市政协委员、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在他看来,教育界存在“各管一块”的问题,即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大学管大学,出现脱节现象。“对照深圳的大学结构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深圳缺乏一个独立、一流的师范大学。”他说,对标北京,北京有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对标上海,上海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对标广州,广州友华南师大、广州教育学院。这些高水平的一流师范大学,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优秀的毕业生,同时引领基础教育发展。“深圳基础教育服务涉及千家万户,在满足一定数量需求同时,其高质量发展需要来自高端大学的高端引领,我很希望我们深圳能够在结构平衡上做得更好,比如办一所在全国领先、独立的师范大学。”


  作为一座拥有2000万人口的城市,深圳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巨大。李凤亮指出,虽然深圳大学有师范学院,但是师范教育还需要加强。“在职老师的发展需要规范的师范教育。很多人没有学过师范,就直接上讲台,也有做得很好的老师,但是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能力储备仍然不足。”


  除此之外,李凤亮认为,深圳除了缺少一所师范大学以外,还缺少一所独立的艺术大学。深圳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设计之都,创意文化产业高度发达。“今天的城市除了比科技,比经济,最终还要比文化、比艺术。”李凤亮说,对深圳来讲,提升城市品味、培养文化艺术人才,需要一所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设计等不同门类的综合性大学,这个艺术大学产生会极大提升高等教育丰富性,同时也极大提升整个城市文化艺术品味。


  深圳高等教育怎么办?


  高等院校数量不足、教育质量有待提升,深圳的高等教育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未来的竞争是全球配置资源能力的竞争,一切竞争的焦点都在于营商环境、对优秀人才吸引力。”夏俊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建设宽松、自由的环境,顺应未来科技发展需要,支撑创新发展。“我们设立大学时应该超前布局产业趋势,布局研究方向和学科设计;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围绕国际化、开放型、创新型理念,建设国际一流的学术级大学、国际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


  “从国内外情况看,但凡有名校、大学数量比较多的城市,它的经济发展一般都比较好。”夏俊称,由于要素成本变化,深圳已经到了产业升级关键节点,深圳需要更多的技术大学,培养更多能够支撑产业发展,能够脚踏实地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的工匠人才。“我觉得应该给技术大学更加宽松、自由的办学机制、办学方法,去支持他们,努力往前发展。”夏俊建议道。


  李凤亮给深圳发展高等教育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深圳的高校办学一定要把握好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包括网络教育、人工智能、终生教育等。第二,进一步健全高等教育体系,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医学院都要发展。第三,创新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用四个词来形容就是“以我为主”,继续加强对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深职院等本土大学的支持;“开放融合”,吸收更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先进经验和教育资源;“创新探索”,利用新兴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分类管理”,对于不同大学,主管部门应该采取分类管理方式。


  贺雪琴表示,深圳最有特色的是产业发展特别迅猛,而产业发展核心体现大学技术产业化能力特别强、深圳自身产业创新能力特别强。“从这两个角度来说,不管深圳的大学怎么办,深圳的大学都要紧紧围绕市场,围绕市场的创新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新,才是最终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创新。”


  “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无论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都要对标高起点,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创建,比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李月希望,经过若干年后,深圳能够建成若干所不同类型的世界一流大学。


编辑:阿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