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湾区

团市委构建青年人才精准服务体系 促进青年与特区同成长共发展

2018-05-04 深圳特区报 来源:深圳特区报 阅读: -


2017年,深圳市青联承办中美青年创新创业与经济机遇论坛。



深港澳三地青年团体开展文化艺术系列交流活动。



依托前海梦工场打造深港澳青年人才服务雁阵。



x-space国际青年创客峰为海内外青年人才提供来深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


香港青年陈升对深圳前海有着特殊的感情。


2015年,他带领团队入驻前海,成为第一批在前海创业的香港团队,创业不到一年,即获首轮融资5000万元。在成功尝到了“头啖汤”后,陈升不忘“后来者”,去年协助组建(香港)青年专业联盟前海众创空间,任运营总监,为香港青年到前海创新创业提供导航服务,成为香港团队入驻前海创新创业的“引路人”,首期即有26个香港团队入驻。


这种创业的成功案例和团市委关注粤港澳三地青年在创业就业方面的需要密不可分。如何发挥共青团组织和联系服务青年人才的优势,破除内地与港澳间的制度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带动三地青年主动融入、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深圳共青团的重要课题。


推动港澳青年来深创业就业


深圳早在30年前就吸引无数港人北上,带来了深圳特区的首次起飞,也促成了两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与融合。


但来深创业就业并非毫无屏障。根据共青团针对300名港澳青年样本开展的问卷调查反馈,港澳青年来深就业创业还存在诸多不便。60%受访者认为在内地登记就业创业的手续办理繁琐。由于对内地政策不了解,港澳青年通过中介申请内地创业的相关证照,而申请创业补贴或创新补助的中介费则高达申请资金的30%-40%。此外,在社会福利的落实、从事行业等方面也存在障碍。


基于上述问题,团市委提出建议探索推出“港澳青年人才绿卡”,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思路,比如在深圳指定区域内探索试点港澳青年人才绿卡和电子绿卡,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体验。针对在前海梦工场内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创业青年、创业团队港澳成员和企业选聘的港澳青年技术人才等,提供包括人才信息化管理、政策导航功能、交通便民功能、金融服务功能、医疗便民功能、保险服务功能、公益服务功能、旅游服务功能、特惠服务功能等。具体来看,需要提供更便利就业举措。一方面,结合“香港大学生暑期来粤实习计划”“展翅计划”,为港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IT、金融、通信等热门行业的实习岗位。另一方面,探索在大湾区内政府机构的非机要核心岗位,设置部分聘任制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供港澳青年报考,出台机关和企事业招聘港澳人士具体办法,并为招聘港澳青年专业人才的企事业单位设置专项补贴,招聘人数达到总职工人数5%的企业可适当减少增值税征收额,鼓励当地企业招聘港澳青年。


构建更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也十分重要。一是放宽港澳居民在内地创业的业务范畴及工商限制。放宽非服务业行业限制,探索撤销服务业准入规定、港澳人士外资审批限制,为港澳青年获得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二是在首批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在大湾区范围内创建更多经过政府认证、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港澳青年相对集中的创业孵化基地,形成“雁阵式”青年交流融合工作格局,为港澳青年提供针对性创业扶持。三是通过培养计划组建面向港澳青年的创业导师团队,推动成功企业家和港澳创业青年结对互助。四是由政府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的银行、天使投资人、私募基金、融资担保公司等专业机构,合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扶持基金”,为来粤创业的港澳青年提供贴息贷款、股权投资等金融支持。


不断增强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不仅仅是对港澳青年来深创业有诸多优惠政策,深圳对青年人才还秉承着包容、开放的态度敞开怀抱。深圳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胆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五湖四海纳贤、不拘一格引才,不断增强城市人才实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支撑。


刘坤是一名31岁的海归小伙子,从网上偶然搜索到X-space国际青年创客峰的相关信息后,他决定把公司落户深圳。他和他的团队专攻无人机在保险行业中房屋定损方面的研究及应用。


“深圳是最适合创业的城市,城市有活力,大疆等电子类高精尖企业在此落户,政府扶持力度很大。”刘坤谈到自己将公司落户深圳的初衷,“我们有很多国外客户,深圳对外贸易的政策比较好,地理优势很明显。”未来,他希望以美国房屋理赔为基本盘,将图像识别技术落地国内。


这和深圳坚持产业导向,紧紧围绕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精准集聚人才的政策密不可分。尤其是坚持将人才工作与城市定位、科技发展、产业规划等统筹谋划,按照“以项目集聚产业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定期调整引才标准,推动人才队伍结构与产业结构更加匹配。


特别是要立足重点支持发展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支持创业人才和社会领域人才发展,形成了一支与产业发展需求基本相匹配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近年来,深圳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主要集中在生物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领域,培育出45家聚焦于源头创新、研发与产业化一体推进的新型研发机构,相继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集聚国际化高端人才、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重要力量。


构建“双轨三层四维”青年人才精准服务工作体系


近年来,深圳团市委在完成深圳青年群体状况调研总报告及大学生、白领青年、创业青年、青年企业家等7个子报告的基础上,以青年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双轨三层四维”青年人才精准服务工作体系,助力人才强市建设。


“结合深圳共青团的实际,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三个层次、四个维度’构建青年人才精准服务体系。”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团市委将从增进青年人才“情感认同、利益认同、思想认同”三个层次,先建立联系、增进情感认同,再提供服务、增进利益认同,后进行引导、增进思想认同,发挥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根据毕业青年、职业青年、创业青年、事业青年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从“引才、育才、兴才、聚才”四个维度开展精准服务。


首先,营造氛围“引才”,宣传推介人才环境。“请进来”宣传,落实中美两国元首确定的社会和人文对话合作机制,承办中美青年创新创业和经济机遇论坛。举办深圳国际青年大会,邀请联合国工发组织、64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位知名高校博士参加,宣传推介深圳人才政策和城市环境。“走出去”推介,携手深圳名企开展“高校行”活动,在上百所高校进行面对面的人才政策解读和企业推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踊跃参与全国“双创周”和深圳国际创客周活动,承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决赛、深港青年创客营等项目,通过赛事发掘、活动聚拢等方式,动员广大青少年参与现场观摩和创新体验,吸引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和青年创业人才。


其次,搭平台“育才”。推动优秀大学生引进工程纳入我市十大人才工程,推出“易工作”求职公益网站,免费为深圳企业招聘全国高校毕业生。推出《毕业不失业》职业导航书,推介130多种符合深圳产业导向的热门职业,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帮助城市储备紧缺专业人才。搭建素质提升平台。实施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5年累计帮助近2万人实现“大学梦”,提高“蓝领”青年的文化素养和职场竞争力。


再次,找资源“兴才”。一方面为毕业青年对接公益资源。发掘企业岗位资源实施大学生实习见习“展翅计划”,累计为大学生提供3万多个实习见习岗位。整合闲置住房资源建设12家“青年驿站”,为来深求职大学生提供短期免费住宿、就业信息指引等服务,累计服务来深大学生14000余人。探索面向港澳台青年人才、海归和外国青年人才的青年驿站(国际)版,解决人才来深面临的“落脚过渡”“政策信息不匹配”等问题,促进更多人才和优质项目落户深圳。另一方面,为创业青年链接市场资源。推出“鲲鹏汇”青年创业服务微信平台,整合腾讯、京东、百度等125家专业机构的资源,提供政策导航、场地推荐、人才招聘、融资众筹、品牌推广等全方位线上服务,帮助创业青年有效降低创业成本。


最后,建阵地“聚才”,即以公益阵地凝聚职业青年。依托市义工联合会、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志愿服务基金会等团属公益组织,开发专业志愿服务岗位和公益项目,吸引职业青年运用自身专长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体验,向全社会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实体阵地也需要凝聚创业青年。与前海管理局、香港青协共建前海深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打造深港及国际青年赴中国内地创业一站式服务的“旗舰店”,累计孵化青年创新创业团队289家(其中香港团队143家,单个项目获得最高投资7亿元),被评为全国唯一“青年创新创业跨境合作示范区”、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联合市科技创新委打造X-Space国际青年创客峰,累计孵化青年创新创业团队28个(其中留学生团队18个,外籍团队2个)。以组织阵地凝聚事业青年。在市青年联合会的框架下,建立青年企业家联合会、青年科技人才协会,凝聚了300多名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和370名青年科技人才,依托“青年议案”“党代表配备青年助理”等制度和“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等活动,畅通青年诉求表达的制度化渠道,发挥青年在社会协同治理的作用。


尽管团市委在青年人才服务工作中作了一些探索,但还存在提升的空间。“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类别的青年群体,分类施策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依托共青团组织渠道和政府部门资源,将“组织化”和“社会化”渠道相结合,推进优秀大学生引进工程,探索建立青年人才库,充分调动基层团组织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参与招才引智工作。此外,还要将“线上”和“线下”载体相结合。线上开发青年人才服务网站和APP,整合现有青年人才服务项目,线下成立青年人才服务联盟,建设深圳市人才研究基地、深港澳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服务基地,以“人才·创新·青年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题,搭建粤港澳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同时,常态化举办国际青年大会、深港澳青年人才交流会、海外青年人才论坛等品牌活动,形成青年人才聚集效应。加强对青年人才的组织吸纳,创建青年公益荟、青年议事会等各类平台,引导青年人才为城市发展献智献力。

编辑:阿如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