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湾区

相关:制造业

中山装备制造业向世界级迈进

2018-03-28 罗丽娟、李凤祥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

珠江口再现时代风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关键词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将为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协同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这是新一轮全球化的机会,这是广东的机会,这是中山的机会。


动能转换,产业圈将进一步升级;协同发展,创新圈进一步扩大;要素流动,交通圈进一步提速;改革加快,营商圈进一步优化;绿色发展,生态圈进一步提质;共建共享,共融圈进一步完善……一个新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一轮新的竞逐正在上演。


一个世纪以前,来自中山三乡雍陌村的中国现代化运动思想代表和先驱、著名实业家郑观应发出了“商战救国,实业兴邦”的时代强音。


上世纪80年代,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中山商人”开始活跃在海内外市场,“中山货”名声大振,以威力为旗舰的市属工业集团组成的“中山舰队”乘风破浪,使中山与东莞、顺德、南海一道并称“广东四小虎”。


1989年春天,中山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举行了一场招商引资洽谈会,成为中山“3·28”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洽谈会雏形,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开放新发展,汇智大湾区。


今天,中山再次云集四海客商、广聚天下英才。当前的中山,正以更宽广的发展视野、更具前瞻性的行动、更有创新性的思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期待敢为天下先的中山,用全新的“资本+智本”布局,谱写新一轮改革传奇!


三月时节,万物向荣。


数日前,国内首艘果汁运输船在位于中山市翠亨新区的广新海工码头交付下水,该船是广新海工为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冷藏船运输商Seatrade公司定制建造,造价高达19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据悉,这艘船成功填补国内空白,达到欧洲同类船舶水平,且在建造周期、价格、质量上具有综合优势。


以广新海工等企业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中山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总量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中排名第二,省“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中山打造“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当前,中山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当前形势下的迫切要求和重要目标。


日前,中山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牢牢把握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要求,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继续走在前列。”


QQ截图20180328165014.png


21.8亿元财政资金助实体经济发展


3月初,一条价值约1160万元的微波炉自动化生产线已从意大利起运,未来经过安装、调试,便可在格兰仕中山厂区投入生产运行。作为黄圃镇家电龙头企业,格兰仕智能制造水平一直领先于同行业。


据悉,从今年开始该公司将启动“数字化工厂”建设,计划投入2亿元,用5年时间打造“数字化工厂”,真正实现生产链条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长期以来,中山一直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并取得了不俗成绩,也为探索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产业经济基础。


数据显示,去年中山实现生产总值3450.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大关,地均生产总值每亩约12万元,均处全省前列。与此同时,中山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趋好,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4.6%,重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1.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61.3%。


当前,中山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技术与电光源、电气机械及金属制品等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快速发展,拥有红木家具、灯饰、五金制品、休闲服装、健康科技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家用电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因此,作为以传统制造业强市的中山,为推动实体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早已开始全方位谋篇布局。


在年初市两会上,中山提出聚焦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计划,引导6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布局了9个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提出要完善“园区管理中心+开发公司”管理架构;同时,加大财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安排产业扶持资金21.8亿元。


与此同时,该市还出台《中山市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即“中山实体经济十条”。这是继广东省出台“实体经济十条”后,中山市出台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针对性举措,致力于切实解决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突出问题,其中“减法”7条,涉及降低企业的税收、用地、社保、用电用气、运输、融资和制度性交易7个方面;“加法”3条,涉及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利用率、培育制造业新兴支柱产业和支持企业技改3个方面。


专家建议中山尽快推动经济实现“三大转变”


虽然近年来中山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但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少短板。


在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看来,目前中山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总体不高。主要表现在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部分产业仍处于中低端产业层次主导的发展阶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带动和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太少;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高端服务业不足,服务业品牌竞争力较弱,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对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支撑不足,效益较低;传统产业转型不畅与产能过剩并存,供给体系质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在此背景下,梁士伦建议,中山应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把提质增效放到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效率、动力“三大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具有中山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抢占新时代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


首先是质量转变,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瞄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向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看齐,使中山制造和中山服务成为高质量的标志,逐步形成一批有长期稳定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品牌企业和产品。


其次是效率转变,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填补在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打下稳固基础。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重点在电力、电信、金融等行业引入和加强竞争,全面降低实体经济运营的能源、物流、通信、融资、用地等成本,提高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吸引力、竞争力,进一步实质性放宽市场准入,完善退出机制,使高效要素进得去,低效要素退得出,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


再者是动力转变,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加快劳动力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转换,把科技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为中山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以“产业错位”争取“优势地位”


据悉,全球最大的专业冷藏船运输商Seatrade公司向广新海工订制的5艘船正在紧锣密鼓建造中。


广新海工党委书记、总经理艾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数日前交付客户的果汁船是国内建造的首艘果汁运输特种船,具有技术水平要求高、节能环保的特点,该公司是国内首个果汁船的承建公司,标志着公司向特种运输船市场拓展取得实效,这也是今后转型升级的方向。


置身粤港澳大湾区,诸多城市全方位竞合发展。据介绍,中山市瞄准珠江西岸乃至全省先进装备制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缺链、空白和短板,以“产业错位”争取“优势地位”,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卫星及应用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当下,中山市已形成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中山电梯特色产业基地、中山火炬区汽配产业基地等,装备制造业产业化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装备制造业成为了中山市第一大支柱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增加值462.71亿元,增长12.1%,总量在珠三角排名第二,占比15.7%;其中工作母机制造业完成增加值91.64亿元,增长22.9%;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145.38亿元,增长32.1%;有41家装备制造龙头骨干企业纳入省重点培育名录库,占总数的(112家)36.6%。


作为近两年来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布局中的关键词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和全省层面被频频提及,其战略意义和发展路径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山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及区位优势,适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而这也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


梁士伦建议,中山应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城市定位,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具体而言,可依托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和九大市级产业平台,以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绿色低碳制造为主攻方向,围绕智能制造装备、卫星应用及物联网装备、风电太阳能光伏和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深化与周边城市产业横向分工和纵向整合,错位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同时,建议借助广州、深圳的科研和科技实力,香港、深圳和广州的金融实力,香港、澳门、珠海的服务业实力,以及佛山、东莞、江门和肇庆的制造业实力,支持中山家具家电、灯饰照明、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联合周边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商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成立基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战略合作联盟,科学布局,优势互补,加快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提升在全球的竞争力。


■数读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0.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大关,地均生产总值每亩约12万元,均处全省前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山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珠三角第4,经济竞争力排珠三角第5。


2017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4.6%


重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1.6%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61.3%,经济结构更加趋好


■专家观点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


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减、乘、除”四模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也是推进其他任务必须坚持的逻辑主线。产业是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内核,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头戏。中山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做好“加、减、乘、除”四种模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首先是“加模式”,是指跟上新一轮工业革命步伐,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能互联生产服务系统,开发智能产品与服务,使之成为新型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成为面向未来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目前来看,中山可以增加的新型产业有很多,如智能装备、互联网信息技术产业、大数据产业、大健康、数字经济、移动互联等新兴产业。通过它们的发展,一方面提升产业的主导位置,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融合、创新,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进而促进形成新型产业体系。


其次是“减模式”,是指减少传统产业中的低端技术、低端产品与服务供给,通过高新技术、数字信息技术的植入,用新组织管理方式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提高产品与服务竞争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对中山灯饰照明、五金家电、纺织服装、中山家具等传统产业进行新一轮管理和技术改造,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再次是“乘模式”,核心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平台经济融合相关产业,通过跨界融合创新、关联互通,实现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形成具有新业态、新模式并构成新型产业体系的动态运行新范式。对于中山来说,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支持未来产业制造模式改变的核心,应当积极布局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产业,推动该技术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应用,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在不同产业领域的快速传递和共享,促进产业间的分工协作和融合创新。


最后是“除模式”,关键是除去低端环节产能和过剩产能,放弃技术含量低且能耗高、污染高的加工组装环节。“除”的本质是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中山在产业链、价值链上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高效环节。一方面要去除中山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另一方面要去除价值链上的低端环节,实现价值链升级。


编辑:阿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