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18全国两会上,人才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在全国各地“抢人”大战升温的重要节点上,广州继续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通过引进和培养,吸引全球顶尖科研成果、技术在穗集聚、落地。广州有关部门数据显示,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7人(全职35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81人、“万人计划”专家95人,分别占全省53.2%、79.2%。
南方日报记者 朱伟良
海归人才向广州集聚
海归杨超男最近在筹划新公司的成立。在国外法律专业深造后,他回到广州,把目光锁定在智能养老方向,并计划在下半年成立公司,从法律跨界到大健康领域开展业务。
“很多国外的同学都选择回来,他们大多从事生物科技、大健康等领域,借助他们的资源互通加上广州本土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基础,我们初创团队很快就成立了。”杨超男说。
去年底,2017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 (以下简称“2017海交会”)在穗举办。两天会期内,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3500多名海外人才参会,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3%,有意向回国创业发展的近70%,带来科技发展项目2000余项,10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院士到场交流。据统计,两天会期全场项目对接数达4000对次,有签约意向落地项目约150个。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队携164个项目参会,约50%达成合作意向。
海交会的举办打响了广州在全球人才中的知名度,越来越多海归人才回到中国、聚焦广州。
“这里是世界500强的专场招聘区,不到半小时我就与中铁集团、索尼等企业进行洽谈。儿子的简历也带来了,他正在墨尔本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硕士。”拥有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研究的Michael Xie语气中透着兴奋。由于看好广东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51岁的他在海交会上寻觅一个科研总监的职位。
在海交会“千人计划”专家海归领袖峰会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峰论坛上,汇集了150多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以及国内优秀学者、海归精英、投资机构代表。“如果再次选择,我依然会选择回国创业,而且是到广州来创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表示,这是第二次来广州,感受到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活力,“思想包容、开放,对新事物接受度高,企业与市场结合非常紧密。”
为进一步推动海外人才来穗发展,去年底,广州市印发《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方案》和《关于实施鼓励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红棉计划”),并在“海交会”期间正式出台。据统计,广州市10年来留学归来人员从不到2000人到目前超过6万人,留学归来人员相关企业达2500多家。
大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
除了引进人才,广州在自主培养方面也加大了力度。
今年初,广州印发《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实施意见》(下简称“岭南英杰工程”)。文件提出,广州争取用5年时间,培养20名位于国际科技前沿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备人才(以下简称“第一梯队”),20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人选后备人才(以下简称“第二梯队”)。
“岭南英杰工程”根据不同梯队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期内,对第一、第二梯队的每名后备人才,市财政每年度分别予以不超过40万元、25万元的经费资助。
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围绕经济发展主战场,大力培养集聚科学家、企业家、创业家、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事实上,近年来,多名院士、高层次人才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多个场合积极呼吁,广州要打造人才高地,必须做到引育并举,加大对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广州市人社局在解读政策时就指出,“岭南英杰工程”定位为广州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将为各行业领域打造领军人才后备队伍作为培养目标,打造各类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人选的后备人才库。
作为广州市头号“公派留学”项目,“菁英计划”合计共派出197名人才到海外留学。作为全国首个地方性出国留学资助项目,“菁英计划”主要目的是选派、资助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到国外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进行联合培养,为广州城市建设培育各领域的拔尖人才和后备人才。
他们学成返穗,分布在各领域创业就业,逐步成为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队伍中的骨干人才。2014年“菁英计划”学员韩超留学法国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去年4月,回到广州的韩超创立了广州安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广州生物岛,致力于研发肿瘤液体活检的关键技术。目前,韩超的公司已与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了合作。去年底,公司还获得了3000万元的天使投资。
去年在阿布扎比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广州军团”的优异成绩进一步反映出广州培养人才的决心和力度。在大赛上,广州技能选手取得2金1银3铜1优胜奖的历史佳绩,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奖牌数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据统计,广州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技能人才总量达253万人,高技能人才78万人,8名高技能人才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记者从广州市人社局了解到,今年广州更加注重政策落地,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继印发高层次人才“岭南英杰工程”后,还将出台高技能人才“羊城工匠行动计划”和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新发展办法,加大力度培养本土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
要为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条件
中国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新兴产业提供新的动能。新兴产业就是过去没有出现过的产业,甚至是前沿技术还没有实现产业化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领域。
要让新兴产业崛起,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留学人才、科研专家进行技术攻关,把科学技术从科研的层面转化为产业和应用。人才是所有新兴产业基础性、决定性的要素,只有通过人的创造才能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人才需要成长和发挥的环境,特别是要看在新经济、新模式的环境里能做成什么事情,所以我们也在努力为人才创造成长、实践的土壤。”袁玉宇说,迈普再生医学已经建立交叉学科协作机制,就是让不同学科的人才在新领域得到锻炼和提升,比如公司将工程学和医学打通,招聘医学博士、医生来做再生医学产品的研发。
他表示,要让人才招进来,留得住,企业就需要通过分享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为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条件,把产学研的边界缩小甚至打通,才能把人才的价值全面地释放出来。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CEO刘伟:
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企业竞争最重要的资源。一直以来,佳都将创新视为公司持续发展的DNA,通过不断创新,已发展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并且从2005年开始,佳都科技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培养技术研发人才,并逐步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得益于对技术研发和人才的重视和投入,佳都科技从IT设备分销到智能轨道交通再到人工智能,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到创新型产业人的转型。如今,更启动人工智能新兴产业的全面布局和应用。
“如果要探究其中的关键动作,那就是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刘伟说。
据介绍,佳都科技拥有创新的高科技人才超过3000名,并与多名科学家和国家工程院院士组成专家团队。“例如李德紘院士,是我们刚刚成立的交通大脑研究院的院长。他是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曾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评为全球百名青年科学家。人工智能的首席科学家周曦博士,是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的一员,也是全球人脸识别的顶尖人才。”他透露。
为了技术创新,佳都每年都会积极地引进高科技人才,并与著名的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用”合作,比如和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形成合作机制,让高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并且,通过完善高科技人才创新激励的机制,提供更多的平台让人才的创新技术成果可以转化落地,让人才更有成就感与荣誉感,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目前,佳都科技设立了全球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交通大脑研究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给高科技人才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让科学技术快速实现产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