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民生

相关:AED火车站

春节前深圳各大火车站将安装首批AED 未来人口稠密场所均将安装

2018-01-22 深圳之窗 来源:深圳之窗 阅读: -

1月20日是全国急救宣传日,深圳市急救中心举办120急救宣传日主题活动。据悉,深圳市急救中心已完成首期500台AED购置工作,现正联系各人口稠密公众场所陆续开始安装,预计在春节前完成深圳火车站、深圳东站内AED安装工作。


QQ截图20180122180013.png


春节前深圳各大火车站将安装首批AED


  1月20日是全国急救宣传日,深圳市急救中心举办120急救宣传日主题活动。据悉,深圳市急救中心已完成首期500台AED购置工作,现正联系各人口稠密公众场所陆续开始安装,预计在春节前完成深圳火车站、深圳东站内AED安装工作。


  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介绍,2017年,深圳120受理电话933943人次,受理电话数比上年同期增加2.64%;接警量为587696人次,同比减少4.63%;有效接警量为384174人次(有效接警包括急救派车、取消派车、相关电话、工作电话和突发事件),同比增长9.07%;有效接警率为65.10%,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21个百分点。目前,深圳市民急救普及率已突破2%,在国内领先。据了解,酝酿已久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草案)》已于2017年10月17日提交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进行第一次审议,迈出了我市急救立法关键一步。


  同时,深圳率先在国内公众场所配备AED的进展备受关注。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关键时刻能挽救猝死患者的生命。它的设计初衷就是便携和“傻瓜”,无须使用者具备高水平判读心电图能力,只要根据录音指示,接通电源,按动放电按钮,即可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除颤,适合非医护人员在紧急状态下使用。2017年12月底,深圳市急救中心已完成首期500台AED购置工作,现正联系各人口稠密公众场所开始陆续安装,预计在春节前完成深圳火车站、深圳东站内AED安装工作。2018年,市急救中心将按照深圳市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起草制定的《深圳市“十三五”AED配置使用实施方案》,完成1000台AED采购工作。到2020年,完成5000台AED采购及安装工作,并按1∶10的比例为属地培训5万名初级救护员,让猝死患者得到更及时有效救助,同时将我市医疗急救服务层次提升到了全国前列。


  据悉,在2018年,深圳市急救中心还将对120系统进行全方位升级,完善其功能;此外,在急重症心脑血管患者的急救服务方面,也将进一步提升加强。


  (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喻萍江)


  延伸阅读


  深圳市民不敢用不会用 “救命神器”AED成摆设?


  2017年11月14日,深圳机场一位36岁乘客心脏骤停,心肺复苏+AED除颤将其救活;2017年1月22日,深圳东站一位45岁乘客心脏骤停,同样是心肺复苏+AED除颤将其救活。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被称为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去年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联合呼吁:在公共场所配置AED。该呼吁受到医疗卫生主管部门重视,市卫计委表示将在全市公共场所陆续投放AED设备。目前,深圳机场、深圳东站等地已配置了AED设备。然而,AED设备投放后,却又面临着市民既“不会用”也“不敢用”的囧境。政协委员王树佳建议,普及公众急救知识,尽快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


  市民声音


  2015年起,心内科医生吴建便开始在全市推广公共场所AED项目,他告诉记者,AED因操作简便,被称为“傻瓜机”。“其实只要看过一遍就会用,甚至不需要正式培训,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家根本不认识AED。”吴建表示。


  “AED项目推广是一个配套工程,在投入AED的基础上,必须做两件事,一是进行AED普及讲座,提高市民的认知度,二是进行急救资格培训,增加急救人员的数量。新加坡每5个人中,就有1个急救员,这样就能保证发生意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此外,还需要绘制AED地图,哪里有AED,大家一目了然。”吴建说。


  记者调查


  在梅林一村,记者体验了“救命神器”AED设备。全程操作均有语音提示,即使非专业人士,也能完成急救。打开包装,启动AED;按照语音提示,连接电极片;AED开始自动分析心律,并伴随着语音提示:“不要接触患者,正在分析患者心律。”根据分析的结果,有建议电击和不建议电击两种情况。如果是建议电击的话,按下电击按钮,电击完成,立即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记者了解到,这两年,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组织,都在大力推动AED项目在公共场所落地。2015年初,吴建发起成立深圳市星火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推广协会,陆续推动AED项目进入33个社区;2016年11月起,深圳机场于全市率先配置了AED,并陆续增加至85台;2017年,市卫计委表示将在全市公共场所投入500台AED设备。记者了解到,目前这500台AED设备正在陆续安装,预计3个月内全部装完。按照市卫计委的规划,我市将在10年内达到每10万人口配备100台AED的国际先进水平。


  AED设备逐渐增多,然而市民急救普及工作仍任重道远。在皇岗口岸地铁站内,记者随机询问了10位乘客,均表示不知道什么是AED。


  委员声音


  王树佳指出,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猝死人数高达180万,而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不到1%。与之相比,国外成功率达30%以上,这与发达国家在公众场合广泛配备AED,可第一时间施救有关。该机器一次除颤成功率高达94%。


  “目前,AED在我市面临着市民既‘不会用’也‘不敢用’的囧境,导致资源浪费,难以发挥效用。一方面,缺乏急救知识的市民遇到病人倒地,难以确认是突发心脏病还是低血糖导致晕厥等其他病因,无法判定是否需要使用AED;另一方面,市民担心因使用AED施救,出现问题反被讹诈,卷入民事纠纷,不敢使用。”王树佳说。


  王树佳建议,第一普及公众急救知识。“据急救医生介绍,通过轻拍或呼唤病人,确定其有无意识、观察胸廓判断是否有呼吸,就可以判断病人是否心跳骤停。可通过开展社区培训、媒体宣传、在AED机器上张贴提示等方式向市民普及心跳骤停急救知识,让市民熟知适用AED的急救情况。”


  第二,尽快推动救助免责。《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草案)》明确了社会急救的程序和免责情形。按照免责为一般原则、不免责是例外情形,患者实施善意的、无偿的、合乎常理的紧急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其责任予以免除。应尽快推动草案实施,并向市民广泛告知,让市民可放心施救。


  部门回应


  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告诉记者,针对AED项目落实,市急救中心有一系列的配套方案。首先,持续推动AED设备在深圳公共场所落地。按照规划,2018年全市将新增1000台AED设备,十年内达到每10万人口配备100台AED的国际先进水平。其次,实现对AED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AED地图。市急救中心APP、微信城市服务上均可以查询到全市AED设备放置地点。再次,加强AED普及培训及宣传工作。每配置一台AED,至少完成6个人的培训,以保证AED设备附近的人“敢用”、“会用”AED设备。此外,通过短视频、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提高市民对AED的认知度等。


  针对社会急救的程序和免责情形,周强表示,为推动《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出台,近年市急救中心多次组织专家编写、修改条文,配合科教文卫委、市法制办、市卫计委组织医疗专家到深圳各区、各级医院进行实地调研。现该急救条例已于2017年10月17日提交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进行第一次审议。


编辑:阿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