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时报记者 张秀丽
通讯员 粤卫信
1月8日~9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在广东惠州召开。记者了解到,首届大会上,粤港澳三方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框架协议》,还将签署其他26个合作项目,为大湾区居民带来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将在三个重点领域开展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三地在三个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包括规划创建粤港澳医学园区、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来粤独资办医,或引入港澳资本、港澳知名医学院校与内地法人合作办医。
其中,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来粤独资办医引关注。据省卫生计生委统计,截至2017年12月31日,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广东省申办的医疗机构共46家,其中独资44家,合资2家;医院3家,诊所6家,医学检验所1家,门诊部36家;港资41家,澳资5家,基本分布在珠三角城市。其中,在深圳设置的首家港资独资眼科医院——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2013年3月开业,目前仍在良性运营。
规划提出,三地将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广东将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城市建立医学人才进修、培训基地,促进港、澳专家来内地交流、执业;建设港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创业就业基地,为粤港澳居民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充分发挥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的试验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推进粤港澳
医疗卫生领域务实合作
在提升专业化水平方面,协议提出,粤港澳三方发挥资源和地域优势,推动卫生与健康合作,构建专业化、人文化卫生合作新格局;完善医疗卫生对外开放平台,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产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加强医疗卫生合作,加强信息互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治、传染性疾病等防控合作和卫生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大湾区联合救援和病人转送等机制,共商健康城市建设和发展策略。
协议还提出,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健康联合研究中心和学术奖;组建医养结合战略合作联盟,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粤港澳大湾区医养结合机构,为粤港澳居民在内地养老就医提供更加便利条件;开展互联网+医疗及中医药医疗、科研、教育、产业等合作,推动中医药产品走出去,开展卫生与健康领域的法治交流合作;拓展粤港澳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多领域、多层次推进卫生与健康产业合作发展,共建优质医疗生活圈。
此外,本届大会还将另有粤港澳三地26个合作项目的签署及文本交换,这些项目的落地将有力推进粤港澳医疗卫生领域的务实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带来更多、更完善、更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
相关链接
医药企业开始
“布棋”大湾区
过去近10个月间,围绕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接二连三,产业界也纷纷就“粤港澳大湾区”展开行动。南丰集团董事长及行政总裁、新风天域集团联合创始人及董事长梁锦松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良好的历史机遇、经济优势,各城市优势互补,可满足当地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需求,致使它成为健康产业的下一个热点,“大湾区拥有发展医疗健康产业的良好基础,一直是我国各行业跨境合作的窗口,可借助资本的力量顺势而起,成为医疗健康产业跨境深度整合的开拓者。”梁锦松说。
作为国内第一家拿到营业执照的医生集团,博德嘉联医生集团紧跟国家政策指引,从战略层面将“汇集优秀顶尖医疗核心文化, 推进大湾区医疗健康发展”纳入集团战略发展方向,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实体医疗机构。
据悉,为配合国家大湾区医疗健康产业建设,博德嘉联医生集团与香港新风天域集团牵手,获得首期1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共同致力于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在大湾区(深圳、广州、惠州)的医疗基地的布局,并以医疗基地为基点,作为集团签约的300位专家的执业地,为博德嘉联建立由上到下、优质循环的专家驱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的实现提供了线下支撑,完成博德嘉联线下实体布局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