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湾区

谁说只能相搏相杀?江中珠要撸起袖子,抢占湾区时代机遇

2017-04-18 曾育军 张奇锋 来源:南方都市报 阅读: -

QQ截图20180104145218.jpg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曾指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其在国家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设想覆盖了广东省9座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江门、惠州、中山、肇庆,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占地5 .6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

    

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粤港澳大湾区整合珠三角和港澳城市资源,将发挥引领创新和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有望崛起成为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乃至国际一流湾区的世界级城市群。珠中江作为珠三角西部一极,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广珠城轨更将三地捆绑成一块。多年来,三地一直存在着竞合关系,随着深茂铁路、深中通道、广佛江珠城规等交通网络建设,三地联系将会更为紧密。如今,江门致力于打造珠西重要门户城市、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和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珠海全力打造珠西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珠西交通枢纽城市,中山立志于建设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在未来的湾区大时代中,珠中江除了自身的融合发展,更肩负了引领粤西发展的重任。珠中江谁能担当粤西领头羊?在融合阳江的基础上,珠中江阳能否借力粤港澳湾区大时代,开创粤西发展的新时代?

    

大湾区时代背景下的江门力量不容小觑。即日起,南都陆续推出“大湾区”大型策划报道,珠三角多城联动,精彩纷呈,敬请垂注。

    

三城数据PK

    

各有优劣,江门后劲很足

    

从珠海、中山和江门三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看,三地经济发展比较接近,江门相对比中山、珠海弱了一点,但差别并不大。

    

从G D P看,2016年,江门超过了2418亿,珠海是2226亿,相差不大;中山工业实力相对雄厚一些,超过3000亿。细看三地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江门和珠海相差无几,分别是1041亿和1043亿,中山则是1385亿。由于江门人口比中山、珠海多,在人均G D P上,与中山、珠海差距大。

    

江门与中山、珠海,在数据上差距比较大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出口贸易,江门是1261亿,中山、珠海都超过2000亿,前者是2237亿,后者是2753亿。二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江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76亿美元,中山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74亿美元,两地看上去很接近;但仔细比较,江门同比下降了45 .8%,中山则增长3.86%,一个大幅下降,一个略有增长,差别其实很明显。而珠海实际吸收外资金额22 .95亿美元,增长5.4%,远远将江门、中山抛在后面。三是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开发程度,2016年江门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是353亿,中山是543亿,珠海则是641亿,可以说是拉开了三个梯度。在珠中江区域地产领域,珠海是龙头,中山居中,江门居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地城市发展水平和居民住房消费水平。

    

当然,江门也有自己的优势。从数据上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面积,均是中山、珠海的5倍之多,发展后劲很足。二是近年来重要项目开建,固定资产投资加大,超过了中山和珠海。2016年江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中山是1149.01亿元,增长8.9%;珠海是1389 .75亿元,比上年增长6.5%。三是旅游经济,江门旅游开发虽然比中山、珠海慢,但胜在资源丰富,总体收入超过中山和珠海,是三地唯一突破400亿大关的城市;而且随着赤坎古镇等项目开发,江门旅游肯定会上新台阶。

    

三城竞合

    

同城融合,携手发展壮大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广东省贯彻实施纲要的决定,珠三角九座城市按照地缘关系划分成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和珠海、中山、江门三大经济圈;与广佛肇、深莞惠相比,珠中江是珠三角三极中相对比较弱的一极。

    

由于缺少像广深这样聚合力非常强的一线城市,珠中江一体化步伐明显要慢一拍,虽然这七八年里,三地在交通、旅游等诸多方面携手合作,也产生了一些成效,但同城融合程度还不能与广佛相比。

    

近年来,随着广珠城轨、广珠铁路建成投用,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广佛江珠城规等建设,珠中江区域融合在进一步加强;随着阳江加入珠中江经济圈,珠三角与粤西的衔接也进一步加强。珠中江是珠三角三极经济圈中辐射粤西的西极,珠中江阳补强了这一极。但客观地说,由于缺乏像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甚至像佛山、东莞这样的工业强市,珠中江内部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加强,因此对粤西的辐射作用目前还不明显。

    

同时,由于实力比较接近,珠中江三地形成了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的“竞合”关系。在未来湾区大时代中,珠中江三地能否实现携手补强,增强壮大这一极,值得三地政府考量。

    

专家说法

    

A

    

江门重大决策咨询委员李超奇:

    

广海湾可衔接大湾区规划

    

江门市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委员会专家委员李超奇同样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江门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江门应积极作为,提前谋划,特别是将大广海湾经济区置于“一带一路”、深化粤港澳合作等重要部署下,争取成为承担国家和省重大发展任务的重要载体。

    

李超奇认为,江门目前正大力完善交通配套,加上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进行优势互补、产业合作的潜力巨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推进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必不可少,非常有利于江门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打通资金、物流、人才等各种要素的连接通道;大湾区加快向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亦能使江门在核心城市产业外溢中受益。

    

他建言,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中,江门就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其中,包括广海湾经济区也可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相衔接,从而吸引更多资本、人才、技术涌入,提升城市竞争力。

    

B

    

中大教授林江:

    

最看好江门

    

成为珠西枢纽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江门提供了重大发展契机,无论是从土地资源还是地理位置,抑或制造业基础,在大湾区这个城市群中江门发展都极具潜力。在珠中江三城中,“也最看好江门成为‘珠西枢纽’。”

    

对接东岸城市江门有优势

    

林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有三大中心城市:香港、广州、深圳,三个中心城市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领域将起着引领的作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需要龙头城市的引领辐射,自然也不可缺少腹地,包括江门在内的珠三角西岸城市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珠三角西岸土地资源丰富。东岸无论是深圳还是东莞,土地面积开发强度高,产业资源外溢,亟须西岸、粤西的贯通。”林江说。数据显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平均开发强度约为16%,深圳接近50%,东莞开发强度超过40%。

    

林江认为,在珠西一带,江门土地资源丰富、城市格局清晰,又拥有出海口,在珠三角核心地区优势辐射中,有很好条件充当着传接、缓冲地带的角色;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又将进一步强化了江门这个角色。而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配套建设,江门与东岸城市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以往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的组团下,很难将江门与深圳联系起来。“但现在江门、深圳的对接合作很多。”最近出席江门高新区赴深圳推介的林江很是感触,在传统发展思路上,地理位置相近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但在现今互联网信息条件下,地理环境的相隔不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阻碍。“江门完全可以纳入到深圳创新动能的融合发展。”

    

林江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下,也不再是地理毗邻就加强合作的模式,而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产业链整合的可能性。“每个城市合作选择的面都扩大了,江门如在产业链上提升自身的价值,真正有独特之处,毫无疑问它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枢纽”争夺江门优势明显

    

大湾区时代,珠江西岸的江门、珠海、中山也在奋力争先。林江认为,珠三江三城经济实力有先后次序,但总体发展程度还在同级别上,还没有出现绝对优势的龙头城市。“珠海经济实力虽然稍强,但总量偏小;江门面积辽阔,但有竞争力的企业数量偏少,经济发展质量较为滞后。”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企经济占比更高的江门经济总量一度排在全省前列,但现今江门G D P总量仅为全省第9位。不进则退,在其他城市纷纷崛起时,江门的发展就渐次落后了。林江认为,过去有个问题就是没有跳出江门来看江门,仅从珠中江的角度来看整个珠三角,“如果这个策略行之有效,那么江门经济这些年下来肯定也很不错,但从现实来看没有明显突破,我认为这与囿于珠中江格局有一定关系。”

    

林江表示,在珠西地区,与粤西连接最为直接的城市就是江门,“将珠西与粤西联系在一起,再对接大湾区、珠江东岸这样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江门优势就出来了。”目前,江门、中山、珠海三城,均提出要打造珠西交通枢纽,林江明确判断在珠西枢纽的争夺中,江门最有希望。

    

除了上述优势外,在珠三角从东到西的发展中,江门还起着“中场”传接的作用,江门城区格局清晰明了也是一个优势。“在向西拓展的过程中,也有大广海湾区的政策机遇,恩平、台山等地发展空间巨大。”林江表示。

    

与之相比,珠海岛屿众多,向北是中山、江门,面积较小,这些因素决定了其难以承担一个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中山则隔在江门、珠海中间,镇街经济发达但也比较分散,中心城区概念较弱。林江认为,从地理位置、面积、城市布局等因素来看,江门成为珠西交通枢纽希望最大。

    

C

    

市委政研室主任郑文江:

    

江门可成为大湾区西部龙头

    

江门市委政研室主任郑文江等人则在官微上撰文,分析了“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担当和作为”。在文章中,郑文江认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江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前提,未来几年江门应进一步凸显大交通发展战略,加速建成珠西综合交通枢纽。

    

郑文江认为,从长远来看,江门可承担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龙头的重任。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城市、产业等不断融合,西部将接受更多来自东部的辐射,地区崛起势在必然,这“为江门从容开发大广海湾经济区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契机”。江门完全可以抓住这一机遇,打造一个类似于深圳这样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特写

    

竞争珠西枢纽上演“三城演义”

    

交通是区域融合发展的基础。珠中江肩负了引领粤西发展的重任,竞争“珠西交通枢纽”,三地可谓“铆足了劲”。

    

珠海:珠江西岸交通枢纽

    

目前,珠海正全力打造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除了机场、港口,高铁也是珠海重点发展的领域,珠海目前有5个高铁站和5条跨省高铁线路。在广东省区域格局中,珠海曾经处于交通末梢,但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这一现状必然会被改变;同时,珠海亦有毗邻澳门的优势。广东珠江发展规划院副院长罗小虹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轨珠海站应视为珠澳共用的枢纽站”。

    

在珠西交通枢纽之争中,珠海的优势更在于拥有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海港、空港、大桥条件在珠江西岸仅此一家。

    

中山:珠西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中山的区位比较特别,处于珠江口东西南北的十字路口,深中通道、深茂高铁、广珠城轨纵穿其中。有专家认为,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是中山建设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根本支撑。

    

据报道,按照中山的规划,该市在2 0 2 0年之前,将投1000亿建设现代化、立体式、综合型大交通体系,全力打造“珠西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江门:珠西综合交通枢纽

    

在广东省的“十三五”规划里,江门也被赋予建设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任务。

    

打造珠西交通枢纽,江门的思路非常清晰,起步也比较早。2014年构思,2015年构想,2016年,江门“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重要定位被正式写入广东省十三五规划。

    

今年3月,广珠城际江门站正式更名为“江门东”站,江门南站更名为“江门站”。江门站被规划为珠中江地区最大、始发线路最多、站台数量最多的铁路枢纽站。江门打造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意义深远:对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沈海高速三大黄金通道,连接珠三角与粤西,辐射大西南。

    

由上可见,珠中江三地均可以说是“珠西交通枢纽”。但由于城市定位有差别,各自功能又有区别,珠海是珠西核心城市、特区,衔接港澳,是海陆空交通的区域性枢纽城市;中山处于珠江口,连接珠江东西两岸,踞守深中通道,是珠西陆路交通的枢纽城市;而江门是真正意义上的衔接珠三角和粤西的支点,辐射粤西一脉。随着广东省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江门作为珠西铁路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会不断提升。

   

城市档案

    

江门

    

○定位

    

珠西重要门户城市、珠西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交通

    

对内,江门大道、台开快速打通江门内部交通网络的衔接。

    

对外,江门加快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江门作为珠三角与粤西、大西南联系的珠西综合交通门户,打造集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城市轨道“五位一体”的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枢纽型城市,强化与珠三角核心区的连接,发挥承东启西作用,承担起珠三角辐射粤西、大西南的服务功能。

    

○产业

    

在未来湾区时代中,江门加快打造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三大平台和轨道交通、重卡和商用车、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教育装备、大健康等五大产业集群。

    

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一个向西走的枢纽,营造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承接一些大产业大项目。

    

珠海

    

○定位

    

建设珠西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形成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粤港澳创新合作重要先行地、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

    

○交通

    

建设顺畅便捷辐射区域的综合交通枢纽。

    

加强与港珠澳大桥的路网对接,以大桥延长线高效串联城市快线、城际轨道以及机场、港口、口岸等关键节点,提升集疏运能力;推进海港枢纽建设,打造华南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物流中心;规划建设黄茅海大桥,建设联通粤西的新通道;加快珠海机场改造升级和通用机场建设,谋划建设机场第二跑道,大力发展国际公务机和国际货运业务,积极推进机场国际口岸开放等。

    

○产业

    

发挥横琴自贸试验片区示范引领作用。将横琴自贸试验片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区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建设好粤澳合作产业园、粤澳中医药产业园等平台,推进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全力配合澳门建设世界休闲旅游中心,打造葡语系、西语系国家经贸合作平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深入推进横琴开发,发挥横琴自贸试验片区在国家重大金融改革中的独特作用,成为服务港澳、接轨全球的开放发展示范区。建设珠港澳物流合作园等平台,加强与港澳的产业和城市功能对接,建设服务珠三角、辐射大西南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总部经济基地。

    

珠海六大工业支柱行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电电气、电力能源、石油化工和精密机械。

    

中山

    

○定位

    

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

    

○交通

    

对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谋划广州珠江新城到中山的半小时地铁连接线;谋划中山到深圳机场和前海的20分钟穿梭航线;中山、顺德推进8个项目对接工作。

    

○产业

    

全面加速与深圳、广州这两个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对接。借深中通道建设,中山对接深圳产业,去年中山招引了来自深圳的项目达18个,总投资额达近百亿元;在服务业方面,近三年来,中山深圳的服务业对接企业超过千家,超过160多家选择落户中山。

    

中山在四大组团布局了9个重大产业平台。包括火炬开发区园、翠亨新区园、民众园、三角园、黄圃园、坦洲园、板芙园、小榄园和古镇园,总规划面积达153.36平方公里。

    

中山形成六大产业集群: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装备、汽车制造、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卫星及应用。

    

专题统筹:南都记者 曾育军 靳格

    

01—03版采写:

    

南都记者 曾育军 张奇锋


编辑:晓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