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民生

相关:新增就业

东莞今年1月至11月新增就业8.06万人

2017-12-26 叶永茵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

QQ截图20171226114051.png


在五株科技的电路板生产车间里,近20台设备在有条不紊地运转,机械手在忙不迭地打磨钻针……不到两分钟,一根根细长钻针就“出炉”。这个制造了全球近十分之一电路板的车间里,只有偶尔走动的几个技术员在操作机械设备。


这仅是缩影。随着工业4.0的推进,东莞智造积极参与到全球智能制造的竞争中,“无人车间”“智能工厂”在东莞这片土地上密集出现。与此同时,在这轮新的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的进程中,人才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一大批高素质产业涵养的一线产业工人逐渐涌现。据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东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06万人,打破“机器人抢工人饭碗”的论调。


1 自动化智能化让企业和工人“双赢”


在劲胜智能的打磨车间里,钻削加工中心在不停闪烁绿色信号灯,机械手在自由翻转,AGV小车在运作,一个工人就能操作一条生产线。由于抓住了智能制造的风口,劲胜智能不仅扭亏为盈,如今产值还跃升至70亿元。


在偌大的生产车间里,“85后”工程师李勇军拿着平板电脑一边遥控六轴机器人,一边查看中央系统收集的生产数据,为机器人指令的编写作决策参考。值得关注的是,李勇军从流水一线普工转型为研发工程师,兼任劲胜精密智能工厂营运部CNC领班,用了4年的时间。李勇军说:“相比以前枯燥的流水线工作,如今的编程工作颇具挑战性,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正式运行的时候,往往兴奋到一晚上都睡不着。”


当李勇军埋头写代码、编程的时候,易事特的研发中心UPS开发部经理梁宇正在输入生产资料到公司刚从德国购买的SAP系统里,为明年的生产方案做准备。


随着工业4.0的深入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内部也掀起了一股转型的热潮,原本的产业工人逐渐转型到技术、研发等岗位,梁宇就是其中之一。用梁宇的话来说,自己是跟着易事特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易事特这些年从一家代工生产的工厂发展为进军海外的高新科技企业,而梁宇则从起初进入企业担任流水普工到如今晋升为研发中心UPS开发部经理。


2005年,梁宇怀着梦想和激情来到易事特的工厂,成为一线流水工人。“那个时候工资每月只有600元,工作乏味、无趣,常年长时间重复同一工作,身心煎熬。现在年薪达十余万元,而且还能每天沉浸在学习里,让我充满了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梁宇说。


梁宇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书、手写的密密麻麻的草图,为了应用好新系统,梁宇在持续学习智能化的知识。“智能化、自动化在推进的进程中需要掌握广阔的知识,必须永葆学习的心态和态度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东莞“机器换人”一度被外界认为是机器人来抢饭碗,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机器换人”后,反而对具有一定技术、可以控制机器人的人才需求增加,而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东莞各大企业用工人数也有所上升。今年1月至11月,东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0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043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15人,完成全年任务100.75%;促进创业12066人,完成年任务92.82%。全市用人单位就业登记519.15万人,同比下降2.08%。


易事特总裁办副主任张启聪说,自动化、智能化建设为企业和工人带来了“双赢”,有利于企业腾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倒逼员工积极学习技术,增加劳动的含金量,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并拿到更高的报酬。


“机器人不会抢工人的饭碗,反而为工人创造更多包括焊接、编程、操控设备等高端的产业岗位,引导人类用脑力从机械生产到智力生产的转变。”来自意大利的智能制造行业资深专家、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艾德罗在13日举行的主题为《工业机器人在3C产业应用》的培训上发布演说。艾德罗认为,随着智能化工厂的逐渐深入,工人自我增值的需求更为迫切,其薪酬水平也会随着其能力的提升相应得到改善。


2 大学生纷纷投身生产一线


“现在智能设备的生产、工艺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这对产业工人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架构有较高要求。”拓斯达机器人研发中心经理黄华说,现在拓斯达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0%,连机械的装配环节对工人的要求也是专科学历以上。


伴随着“无人工厂”的逐步成型,高压高强度、低端制造、高危险性不再是车间一线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高薪酬的高端制造、系统化的精益生产等工业4.0,一大波大学生更愿意深入到车间一线工作学习、历练。


在拓斯达的机械手生产车间里,一款四轴机器人跟着早先设定的由10个点组成的轨道,进行定位、行走、抓取等动作……这款机器人的“命令”是由王帅首次撰写的。


年仅22岁的王帅坐在机器人面前,紧盯着电脑屏幕检测其运行的轨迹,一旦发现其运行异常或偏离轨道,就立马作出调整。今年6月,王帅刚从海南大学交通运输(车辆运用工程)专业毕业,学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已经成为这款四轴机器人的“命令”撰写者。


王帅讲了一个细节,有一次在展会,机械手几度断电导致数据错乱。正当团队的成员在商讨解决方案的时候,他利用在大学里学到的C语言、电力学等专业知识协助工程师重新调适代码。他还提议在机械手里拷入数据包文件,让机械手也能存储“记忆”。


在王帅所在的研发中心电气工程部的另一头,是拓斯达研发中心的自动化项目部——负责机械设备后期的维护、前期的项目方案定制和对接。如何在生产线里合理配置自动化设备、为客户做定期的设备维护……将是产业工人杨检的职责。


“班里约60%的同学均在一线车间工作。”今年8月,杨检从武汉传播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和工业机器人专业毕业后加入了拓斯达,几个月里,他轮值过组装、检测等多个岗位,最终选定在研发中心的自动化项目部工作。由于快速扩张,今年企业招聘大学生的数量比去年增长85%。为了让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拓斯达组织了技能培训、定期考核等业务活动。


两年前,“96后”技术员刘亦龙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五株科技,投入到企业的计算机辅助制造部门。“在很多人的眼中,一线的生产是黑暗、机油味浓、工作乏味的。事实上,随着自动化发展的深化,如科幻片的智能化工厂已经从荧屏搬到了现实,现在智能工厂里都是高大上的自动化设备以及宽敞明亮的厂房。此外,工人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到行业前沿的技术,还能获得晋升的机会。”刘亦龙说。


大学生频繁投身生产一线,这跟东莞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密切相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东莞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分别达50.3%和38.8%,比重分别高于去年同期1.4个和1.5个百分点,远超出全市平均水平。


3 产业工人技能水平逐步提升


当美国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穿行于夏威夷山水之间时,为其提供核心供电系统的UPS不间断电源系统从设计到生产均出自易事特3名“工匠”之手——技术工李玉云、技术工程师蔡旸正、研发工程师鲍振华。该项目是中国制造的UPS系统首次进入美国地铁领域,也是易事特工程师与产业工人联合完成的项目。


张启聪说,随着技术革命的推进,对产业工人工艺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不仅仅局限于操作机器人或者钉螺丝,而是综合技能的提升。工程师与工人以项目制联动研发和生产,可促进项目快速、高效落地。这样的合作机制,可以让工程师引导技术工人提升技术水平,技术工人也可以满足工程师对工艺的要求,达到共同生产的目的。


走进五株科技的生产车间,刘亦龙在观察、比对新产品的各个工艺流程,他说:“在实际生产中,不同的电路板有不同的制造和工艺要求,其中板材的厚度、间距对成品都有影响,因此画图前的考察和调研,注意这些细节,才能画出符合生产需求的方案。”


刘亦龙说,仅拥有单一的技能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产业工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我们经常到工厂调研、学习,业余也经常补习专业的知识、上培训课,为自己的业务提升多做功课。”


事实上,东莞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也在逐步提升。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亚龙杯全国智能楼宇和电梯安装维修职业技能大赛11月30日落幕,由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代表东莞组建的队伍发挥出色,共9人获奖。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竞赛是东莞本土培育的技能人才首次取得全国性技能竞赛一等奖。


为了提升智能制造人才的综合水平,东莞今年年初发布的《强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的要求,提出全市培养1万名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目标。其中明确指出,夯实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基础,通过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人才专题培训活动,对生产、研发、信息化等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出一批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助力东莞制造业转型发展。


今年以来,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协会等协会举办近50场人才培训,以“企业+协会+培训机构”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升级培训,优化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切实缓解企业专业人才紧缺难题。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产业工人的综合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支撑力量,欧美等国家尤为重视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艾德罗说,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在自动化与机器人制造领域有近10年的差距,产业工人的职业涵养是造成其差距的原因之一,“欧洲拥有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政府不仅出资培训产业工人,让其尽快适应生产,而且在培训阶段为工人提供低薪保障,保证其基本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东莞向智能制造高地挺进的方向之一。”


编辑:阿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