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由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为顺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省委、省政府将作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部署,并欲将其打造为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11836公里内构建“一廊十核多节点”格局
广州、深圳、东莞三市面积11836平方公里,本次规划范围为沿广深轴线区域,具体为北起广佛交界处,经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南至深圳大鹏新区,沿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广九铁路等复合型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创新要素集聚区域,长度约180公里。规划指标数据统计范围为三市全域。规划期限为2017—2030年,展望至2050年。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壮狮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东岸的产业沿高速和轨道等轴向布局,在这一轴线区域上已经集聚了高科技企业、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大量的创新要素,初步形成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雏形。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区域内创新资源集聚度的分析、与城市功能和产业关系、与香港科技创新的协同等因素,综合分析出未来最有潜力的地区,通过高速和轨道等交通要道串联起来,形成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范围。”
届时将构建“一廊十核多节点”空间格局。一廊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依托复合型的交通通道,集中穗莞深创新资源,三市连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建设成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核即十大核心创新平台,具体为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东莞松山湖、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圳空港新城、深圳高新区、深圳坂雪岗科技城、深圳国际生物谷,总面积约34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约243平方公里。多节点包括广州市国际生物岛园区、天河智慧城等13个,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15个,东莞市中子科学城、东莞水乡新城等9个,合计37个,均为具有一定创新基础,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的创新节点。
在“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下,广州、深圳和东莞三市的发展定位各有侧重。郭壮狮指出,将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造创新发展“双引擎”。广州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深圳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率先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东莞发挥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打造中国“硅谷”,45分钟到达三市中心城区
《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是到2020年,科技产业创新能力领先全国,主要创新指标达到或超过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基本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创新资源集聚带、转型升级引领带、生态宜居示范带。第二步是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中国“硅谷”,成为与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相媲美的全球创新高地,全社会科研投入在GDP占比超过4%,科技进步贡献率不低于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一流创新型湾区。第三步是到205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走廊,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我们期待借助这条走廊,能解决跨市域分头作战、力量分散的问题,引导创新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加速创新要素向走廊集聚。我们希望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在不久的将来打造成中国‘硅谷’,利用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吸纳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推动广深科创走廊形成集聚效应,放大辐射作用,吸引全球高端创新人才、企业慕名而来。”郭壮狮说。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马向明指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成后,对市民来说,交通基础、人居环境等的变化是最直接、最真实可感的。“10分钟进入高快速网,45分钟到达三市中心城区,60分钟通达广州、深圳国际机场。”
马向明强调,《规划》将实现走廊范围内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围绕轨道站点发展微型轻轨系统、社区公交、支线小公交,促进公交跨市运营,实现走廊内公共交通“一卡通”或互通互认等等,利用接驳和衔接系统达到城市公共交通和对外交通的便捷衔接,对市民的日常出行和游客都会带来更多便利。此外,《规划》将针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进行人居环境提升,打造一批尺度宜人、功能混合的创新社区;提供数量充足的公园、休闲游憩小广场、创意咖啡馆等公共开放空间;提供触手可及的高品质服务,配备双语学校等高水平国际化教育培训设施,按国际标准配置社区邻里中心;建设覆盖全年龄段的运动健康场所;提供形式多样、可负担的宜居场所。
机遇挑战并存,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与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具有明显共性特征,均位于世界著名大湾区,具有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均集聚了创新型大学、研发机构、创投基金等创新要素;均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态本底。但对标全球知名创新区域以及国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一是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人才等高精尖创新资源不足;二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三是城乡环境品质仍有差距,对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够。”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指出。
因而,《规划》明确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做强自己的后发优势,要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构建政策支撑体系,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深化与港澳台及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全面优化体制机制环境。
《规划》也设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在组织领导方面,成立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在资金投入方面,广东省财政加大对走廊建设工作的资金支持,引导三市加大对走廊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在用地保障方面,会优先保障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需求。此外,还要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工作评价机制,并且加强走廊的宣传推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