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俊 赵振杰
今年3月,“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6月20日,以共建中国的世界级湾区为主题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香港开幕。与会专家学者和粤港澳地区的企业家代表围绕大湾区的发展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大湾区发展,科技是龙头
“占地面积只有0.6%国土面积的粤港澳大湾区,创造了中国14%的GDP总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拥有16个席位。”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说,这说明了大湾区的经济活动很活跃,但另一方面,大湾区创新的程度和协同发展还不够。“创新就像煲一锅汤,光有密度还不够,浓度也至关重要。”
日本东京湾区和美国旧金山湾区,采用“金融+科技”协同发展模式,在湾区发展中占有领先地位。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大湾区发展的主题是转型,"传统的金融中心、制造中心是大湾区发展优势,但如果不推动科技创新,不向‘金融+科技’的方向转变,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等优势反而会成为劣势,阻碍大湾区的发展。"
“香港有金融优势、港口优势,但科技创新优势不够,以至于出现很多年轻人到深圳和广州去创业的情况。”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教授说,这个现象值得深思。“如果人才不能快速流动,不能合理配置,大湾区的发展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单位,腾讯公司期待政府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让企业更好“唱戏”。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目前全球十大市值企业中,有7家都是科技企业,这在以往不可想象。大湾区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技产业。"
“科技创新不是简单的成果复制,也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告诉记者,要警惕创新过程的“赶超思维”,"创新不是简单在某方面超越别人,而是创造一个新的产品、观念或技术,进而对全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影响。"
加快科技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天的论坛还启动了粤港澳湾区青年计划,将通过中学生夏令营和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等形式给大湾区的青年人创造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帮助他们早日融入大湾区的跨越发展进程中。
大湾区发展要有一家人理念
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着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东莞等7个城市。“内部存在政治上的一国两制,经济上的三种关税区”,周其仁教授说,这既是大湾区发展面临的难题,也是发展的机遇。“煲一锅汤就是需要大家混合起来,有机结合在一起,汤的浓度才能提升。”
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总经理郑志刚说,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大湾区要超越原来的城市规划来发展。“鞋大鞋小,只有脚知道。湾区要成为一个整体,企业适合在哪发展就去哪发展,不能因为行政边界的设置阻碍大湾区的发展。”
“大湾区面临着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但人心的相通还不够,城市间仍存在传统的竞争心态。”马化腾对此建议道,粤港澳政府要建立常态化的协调机制,一家人坐下来及时探讨和解决发展中的困境和难题。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各有特点,如何发展成为清华大学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朱恒源的研究方向。他告诉记者,湾区的发展,是放大长处而不是补齐短板。“如香港的金融优势、深圳的科技优势、东莞的制造业优势,都需要继续强化。如果都去补齐短板,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了。”
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说,粤港澳湾区是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城市群。它的发展,将在全国形成“经验示范”,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以及中原城市群等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湾区发展形成的外溢效应将进一步扩散到中南、华北等地区,形成多个城市群共同带动、融合发展,最终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