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湾区

服务贸易一体化 粤港澳时机成熟

2017-03-23 张凡 来源:中国贸易报 阅读: -

QQ截图20171128110432.jpg


中国正站在推进以服务业开放、发展服务贸易为主的“二次开放”的路口,这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改院)研究团队对中国改革开放目前所处阶段的判断。在此之前,《中国贸易报》分别以《“二次开放”服务贸易挑大梁》《以服务贸易破题自贸区转型》为题解读了中改院提出的“二次开放”,这次我们将目光对准内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和香港、澳门特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改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就呼吁,建立粤港澳的机制。迟福林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一体化”的好处:对普通市民而言,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将让老百姓在广东可以直接买到港澳标准的消费品、而不需辗转去香港;三地之间旅游等人文交流将更加便利;还将给三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就业层次、更多的收入等实际利好。


为了加强内地与港澳特区的经贸联系,早在2003年,中央政府便与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服务贸易正成为新时期粤港澳经贸合作、对外合作的重点领域:自CEPA实施以来,香港服务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9.9%,澳门服务进口市场也集中于粤港地区,规模约占其进口总额的53%。以2014年为例,香港投资广东服务业项目合同金额为188.3亿美元,占全省服务业合同外资金额的79.9%,实际投资91.7亿美元,占全省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的71.7%。


“在这样的基础上,粤港澳合作的层次与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推进服务贸易一体化,将成为新阶段深入推进粤港澳区域一体化的现实选择和重大选项。”中改院副院长夏锋告诉《中国贸易报》记者,“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实现生产要素无障碍自由流通,二是打造区域经济合作升级版,三是提升三地产业国际竞争力。”


迟福林认为,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澳门回归18周年,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不仅对实现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一国两制”将产生重要影响。


由迟福林、夏锋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粤港澳服务贸易不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其服务业领域开放度也在不断扩大,此外粤港澳三地的基础设施对接良好,这足以说明粤港澳服务贸易合作平台已初步形成。由此,“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条件总体成熟”的结论便水到渠成。


“体制壁垒成为制约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的突出障碍。”夏锋指出,尽管时机已成熟,但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还亟待中央顶层设计推动。他指出,制约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业领域尚未对港澳完全放开;资本难以在三地之间自由流通;服务人员难以在三地之间自由流动;三地服务行业管理标准、经贸规则不对接;三地关税制度与政策不对接。很显然,打破体制机制和政策壁垒,仅靠粤港澳三地难以取得大的突破。


“我们建议从中央层面出台《关于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指导意见》来推动。”夏锋举例说,“对港澳地区全面放开服务业市场。广东在教育、医疗卫生、基本住房、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行业向港澳全面放开;在金融、电信、铁路、民航等垄断服务行业进一步向港澳开放,实现粤港澳服务业市场一体化。”此外,该研究团队还建议从中央层面建立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协调机制,这包括成立“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领导小组、明确粤港澳三地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粤港澳三地社会组织的合作。


“其实,最关键的还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夏锋说,“第一,改变过去将港澳地区作为境外合作对象的传统观念。从服务贸易一体化的现实需求出发,将港澳视为大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一员进行整体考虑和安排。第二,改变以增加自贸区来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的观念。对广东而言,区域开放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再增加多少个自贸区,而在于服务贸易开放政策方面与香港、澳门一体化的实现程度。”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多难,迟福林以中国入世来比喻,当初中国加入WTO,也有不少人担心会不会对民族企业产生冲击,结果加入后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今天同样面临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编辑:晓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