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因为涉及广深第二机场的选址,引起了媒体的广泛讨论。作为一个城市研究者,笔者认为这个规划蕴含了两个新动向。
第一个是珠三角的空间秩序重构,从过去的强中心格局走向网络型枢纽格局。过去,广东省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一直是以广州为单中心的,后来随着深圳话语权的提升,形成了一个以广州为强中心、深圳为次中心的双中心格局,两个中心在交通资源分配上都是强势力量,其他城市基本上只能当配角。不过,此次规划正在淡化这个强中心格局。
很多论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新动向,比如此次规划没有提及传言中的广州第二机场,提的是珠三角新干线机场,这个新机场的选址确定在佛山高明,但其功能是与白云机场共同形成国际航空枢纽,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广州第二机场的功能。
传言中的深圳第二机场也没有提及,提的是惠州机场,这个机场的选址确定在惠州的平潭镇,功能定位中明确说要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
轨道交通规划也存在这样的动向,比如广州会在全市打造一个网络型的轨道交通枢纽格局,除了中心城区,增城、南沙、花都等外围区也会开建枢纽车站,在全市形成多中心的网状格局。
如果按照过去的强中心逻辑,广深第二机场的选址应该都会在各自的行政区划内,增城、南沙、花都等外围区也不会享受到如此多的交通资源,但此次规划打破了行政边界,支持佛山、惠州来承担广州、深圳的一部分城市功能,支持外围区来分食全市的优质交通资源,这在国内都属于罕见的创举。其背后的意图,笔者认为可能是为了与即将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
环顾国际上的大湾区,可以看到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行政边界模糊化、区域发展协同化。以旧金山湾区为例,除了旧金山与圣何塞两个中等城市外,湾区还有很多连成串的小城市,如果放到中国就只能叫做乡镇了,但这些乡镇的基础设施水平与旧金山相差不大,大公司聚集度和房价甚至还超过旧金山,这是世界上罕见的乡镇比城市还发达的例子。
在旧金山湾区,人们不会刻意区分行政概念上的城市,而是把所有的地方统称为湾区。在这一点上,珠三角还差得很远,广州与佛山、中山,深圳与东莞、惠州仍然存在明显的行政边界,这从他们房价上的差距就能明显地感觉到。我一直有个观点,什么时候珠三角大中小城市的房价达到均衡时,粤港澳大湾区才算建成了一大半。
所以,从强中心格局走向网络型枢纽格局,是广东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
第二个新动向是空港经济的重要性在提升。此次规划提出要打造“5+4”骨干机场格局,其中的“5”指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三角新干线机场、珠海金湾机场、惠州平潭机场,“4”指的是粤东西北地区的揭阳潮汕机场、湛江机场、梅县机场、韶关机场。
机场与港口被认为是一个地区基础设施最顶级的两大王牌,谁掌握了这两大王牌,就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沿街旺铺”的黄金地段。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主要战场在港口,未来30年,这一战场很可能转移到机场。
如果说港口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宗商品的流通,那么机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才与轻质高附加值商品的流通,比如笔记本电脑、苹果手机等科技产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主要走的是空运,而不是海运。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全球制造业的重心很可能会转移到南亚与东南亚,这意味着港口在中国经济体系中的权重会降低,部分港口甚至面临无物可运的尴尬。但机场不一样,产业升级越往高处走,商务人士与高附加值商品的流通需求越高,这也是为什么纽约、伦敦、香港等城市的港口逐渐衰落但机场仍然兴旺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广东省讲得比较多的是铁路与港口,这从三个自贸区片区的选址就能感觉到,考虑得更多的是港口的发展需要,而不是机场的发展需要。不过,空港经济正在成为一个大热词,国内已经有多个城市拿到了空港经济区的政策支持,青岛、重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已经获批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郑州则获批为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场空港经济争夺战正在中国城市密集展开。
所以,珠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竞赛的主战场,很有可能会从港口转移到机场。而珠三角的空间秩序,会逐渐从目前的强中心格局走向网络型的枢纽格局,从传统的三角洲经济走向更均衡、更开放、更新锐的湾区经济。
(作者系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
孙不熟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