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就是生命!在过去,老百姓只要发生了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等脑科问题,就往大城市的医院跑。这样不仅错过了救助的“黄金时间”,还会导致大医院负担过重,无法接收新病患。导致这一现象的一大原因是基层医院治疗脑科疾病能力过弱。
11月11日,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牵头成立脑病诊疗医联体,吸引了省内外58家医院加入。医联体成立后,院方将建立规范化诊疗流程,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格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脑科疾病。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院长朱丹介绍,此次加入医联体的成员单位,此前大多有过业务合作。成立医联体是为了响应国家深化医疗改革的要求,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满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
朱丹说,医联体成立之后,医院会进一步整合华南地区神经医学资源,开展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双向转诊等业务,构建神经系统疑难重症会诊途径,为医联体成员单位的疑难重症患者进行线上及线下多学科、多专家的会诊,让基层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优质资源。
谈到医联体的重要任务,朱丹说,“要将双向转折落到实处”。不同于其他疾病,患有脑科疾病的病人通常都需要长时间的后续治疗。若继续停留在大医院,不仅能够提高病人家属的医疗压力,也能降低医院的床位周转率。朱丹表示,未来脑科医院将集中精力拯救危重病人。而一些过了危险期病人将回到当地医院接受后续治疗。
想要让“双向转诊”不成为空谈,首先就要加强基层医生的诊断能力。
朱丹说,医联体成立后,院方不仅会举办各类神经系统专业培训班,普及神经系统疾病诊疗规范,而且建立专科医师交流平台,加强神经系统专科医师间的横向联系,让基层医生接触到前沿技术,提高他们的诊断能力。
在大会现场,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副院长陈文明表示,在2018年,他们将会启动“百名医生”和“百名护士”的培养计划,让更多内部成员到脑科医院来学习。据了解,所有内部成员到脑科医院进修不仅无需缴纳费用,而且每月每人将享受到2000元的生活补助。
此外,医联体还将接入“互联网+”模式,只要患者到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就诊,医疗数据将会传送到统一信息化平台,例如当患者从基层医院转诊到三甲医院时,诊疗信息也会在联盟内专科医生之间实现无缝对接。
这一种模式能打破医院间的“围墙”,减少患者看病环节与时间,实现“患者少走路,信息多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