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民生

顺德家庭医生依旧喊“缺”

2017-07-28 南方都市报 来源:南方都市报 阅读: -

QQ截图20170728164601.png


 近日,大良中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郭仕瑜和一名护士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队上门为患者关伯进行诊治。

“医生,我家老人呼吸不太畅顺,可以来看看吗?”虽然家里距医院不到1公里,但去年关伯不慎跌倒骨折后就长期卧床,看医生成了一件麻烦事。今年他签约家庭医生后,只要身体不适,打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会上门,他还能享受到居家护理指导、家庭康复指导、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等个性化服务。


顺德2014年开始推行“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截至今年6月,共有434509名居民签约该服务,签约率16 .08%,远低于国家卫计委提出的2017年覆盖率达到30%的要求。近日,南都记者走访发现,缺医生、待遇低、没有强制首诊,社保支持力度不足,都让“家庭医生服务”的“脚步”难以快起来。


服务


家庭医生都是“多面手”


83岁的关伯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需要定期看医生吃药。去年,关伯不慎跌倒骨折后,行动不便只能卧床。关伯住在顺德大良中区下基巷,离大良中区社区服务站只有不到一公里的路程,但对于卧床的关伯来说,看医生是一件麻烦事。


大良中区社区位于顺德城区中心,中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辐射大良中区、文秀、云路3个社区,5个全科诊室、8个家庭医生要服务好社区66459名户籍人口的健康。


今年,关伯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之后,但凡有个“头疼脑热”,再也不用为“看病难”犯愁了。


7月20日上午10点,郭仕瑜和一名护士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队带着药箱上门为关伯进行诊治。一上门,郭仕瑜就给关伯做测血压、心肺听诊等常规检查,随后根据他的情况来开药。


关伯患有肺气肿,需要依靠呼吸机来呼吸,由于他的病情不是很重,就转成家庭病床在家接受治疗。像关伯转为家庭病床的情况,郭仕瑜每个星期都会来一次,给关伯看病开药,如果有紧急情况接到电话,他也会出诊。


在没签约家庭医生之前,关伯可不是这样看病的。用他的话来形容,有点像无头苍蝇“没方向”。“去大医院看病挂号排长队,一堆人等着看病,没多少时间与医生交流病情,而且药费很贵。”


在郭仕瑜看来,以社区为依托的家庭医生制,就是一道“滤网”。困扰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经过这些全科医生一“筛”,能及时救治的不再费时费力,不能就近解决的,再有序地转向二级医院。


据郭仕瑜介绍,他们接触的患者大都是长者,以慢性病为主,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如果说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是修理机器的‘高精尖’,我们就是给大家的身体机器‘上润滑油’的多面手。”他开玩笑说。


现状


顺德全科医生缺口近半


“在饮食上要避免过咸、过甜、辛辣,要也注意室内温度,过热、过冷,都会加重慢阻肺患者的病情。”做完检查后,郭仕瑜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提醒家属注意事项。“这里的居民和签约医生彼此熟悉、信任,所以医患关系相比二级、三级医院要好很多,自然也多了一分关心。”


而在关伯的眼里,家庭医生不是生了病才有用,“没病更有用”。家庭医生在做诊疗外,还会给居民普及健康常识,帮助他们预防疾病。“预防胜于治疗,同时小病随时看,得大病的几率不就降下来了?”


但问题也摆在眼前: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这种医疗服务。“缺人。”郭仕瑜一针见血地指出背后的原因。


郭仕瑜给南都记者算了一笔账,顺德区服务人数250多万,按照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3人的比例来计算,共需要700多名全科医生。目前顺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生只有492人,取得全科医生证的仅有397人,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难以规范有序推进。


陈玉聪是顺德较早一批家庭医生。他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后,先进入大良医院工作。2012年经过考试,从专科医生转岗为全科医生,进入大良中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


相对于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在英国等国家,大学有全科医生专业,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做全科医生。”陈玉聪介绍,中国培养全科医生的模式不同,目前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顺德要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必须经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聘用,还需委托区一级医院开展3年的规范化培训,才能正式上岗。


但在现实情况下,一些社区服务站招聘的医生在上级医院培训完后,并不愿意再回社区,薪资待遇是主要原因。据不愿具名的医生透露,一名专科医生在大医院可以拿到10万- 15万元/年的收入,但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收入仅8万-10万元/年。


目前,大良中区社区卫生站的家庭医生基本“锁定”在8人,有的只接待社区门诊都忙不过来。“家庭医生必须每年给签约对象进行健康评估、体检,还有不少于四次的健康咨询和指导。”陈玉聪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如此大的工作量也是难以招聘家庭医生的重要原因。


难题


无强制首诊


居民多跑大医院


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是新一轮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基层首诊,就是要把健康责任实行连续性的、责任式的管理。“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家庭医生签约,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合格的家庭医生作为基层老百姓的首诊者,和你签订约定合同,所有健康问题由你管理。所以,我们要推这套制度。但现在的情况是,没有那么多的家庭医生。”郭仕瑜说。


据介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早是在英国推进,已有70年历史。英国实行强制首诊,老百姓看病要先去签约服务的诊所,转诊必须有转诊信。“在顺德没有实行强制首诊,在家庭医生不足的情况下,居民大多会直接跑到大医院去看病。”郭仕瑜说,不实行强制首诊,家庭医生难以真正落地。


为引导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医保会在报销比例上给予倾斜。顺德基层医疗机构药物报销幅度达70%,较区属医院、镇属医院要高。但郭仕瑜认为,这并不能有效解决患者选择大医院、好医生的趋势,因为民众可以购买打折的衣服,但健康是不能打折的。另外,家庭医生的出诊费和治疗费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以关伯为例,家庭医生出诊费一次15元,加上各种治疗费如换尿管等,共需缴纳50元。郭仕瑜说:“这50元是不能报销的,所以即使药物报销比例高一点,省下的那点钱可能就与出诊费抵消了,让市民感受不到签约家庭医生的好处。”


“如果说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是修理机器的‘高精尖’,我们就是给大家的身体机器‘上润滑油’的多面手。”

——— 家庭医生郭仕瑜


Q&A


1


问:顺德多少人有家庭医生?


答:2014年开始,顺德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由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和村居联系人等组成社区家庭医生团队,把住宅小区、街巷、自然村落等划分为一个个服务网格,与居民签约成为他们的家庭医生,上门提供家庭预约出诊、家庭病床、居家护理指导、家庭康复指导、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等个性化服务。


截至2017年6月,顺德区的家庭医生共与4 3 4 509名 居 民 签 约 ,签 约 率 为16.08%,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产妇幼儿等重点人群签约人数达到215533名签约率为35.01%。


2


问:怎样拥有家庭医生?


答:辖区居民自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签约,或有医务人员入户服务(调查)时签约。签约之后即可拥有你的家庭医生。签约后,家庭医生就是你的健康管家,需要定期更新健康档案,根据你及家人的健康信息进行健康评估,并提出健康维护建议。你可以通过与家庭医生预约看病,节省时间。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还可以享受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也可根据病情需要,上转到上级医院。家庭医生还可帮你预约上级专家进行转诊。


编辑:阿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