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首页 > >

湾区文化双向交流 香港呈现粤语区的中国故事

2019-03-07 网络综合 来源: 阅读: -

QQ截图20190307102536.jpg


一脉相承于岭南文化的大湾区城市,为呈现好“粤语区”独有的“中国故事”,而试图在与国际窗口香港的双向交流中,摸索碰撞出统一又保留各自特色的“湾区文化”。

  

有关文化特色在2月18日发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得以清晰定位,例如深圳利用高端创意设计资源发展时尚文化产业,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中山挖掘孙中山文化,澳门发展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等。

  

至于香港,又是特别的。中西交融的历史渊源摇身一变成国际化契机,《纲要》便是如此定义香港——“增强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魅力”,并提出要支持香港通过香港书展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汇聚创意人才。

  

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统计数据,2018年第29届香港书展吸引来自全球37个国家及地区的约680家参展商参与,再破纪录。


同样的例子还有汇集众多中外演艺名家的香港艺术节,涵盖歌剧、中国戏曲、古典音乐等多元节目。香港青贤智汇主席、香港青年发展委员会委员谢晓虹向中新社记者回忆大学时代曾在艺术节看过戏剧,“在艺术节上演的每一部剧几乎都配备中英文字幕”,以小见大,她说这就是促进中西文化互动中香港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国两制”为艺术创作保留的自由氛围和国际化的艺术行政管理人才,也是谢晓虹眼中香港另一重优势。“香港不少大专院校都开设文化管理课程,融合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也引入博物馆、策展方面的专才授课”,再通过实习计划带着新理念交流归来的年轻一代,令香港文化产业得以始终保持一流的国际化管理水准。

  

与香港元素迥异,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各自源远流长的地区特色和扎实的基本功,“如果两者融合就可以发挥最大作用”,谢晓虹相信这种融合后的“湾区文化”将具备很大的潜力,甚至“可以带动一个新的潮流”。

  

《纲要》指出,加强大湾区艺术院团、演艺学校及文博机构,支持博物馆合作策展,便利艺术院团在大湾区内跨境演出。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透过2018年《财政预算案》宣布,未来五年,特区政府会拨款1.4亿港元,支援香港艺团和艺术家在粤港澳大湾区作文化交流。

  

事实上,这类交流活动业界早已展开。早在2003年8月,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就和澳门特区文化局、广东省文化厅建立了粤港澳文化合作框架,并签署《粤港澳艺文合作协议书》,在“演艺人才交流、节目合作”、“文博合作”、“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等五个范畴,落实跟进不同艺术范畴的合作建议。

  

合作交流近几年更为紧密。香港中英剧团于2014年还仅是到广州、佛山等地巡回演出《大龙凤》等经典戏码,以分享会形式与内地观众交流。

  

而在短短四年后,文化交流深度已不再停留在浅层分享,而是透过粤港澳戏剧交流计划深入展开演员合作共演剧目。《孔子·回首63》便是集合了三地演员,到澳门及佛山、顺德共演4场,每场观众人数均达约1000人。

  

中英剧团总经理张可坚认为,交流除了让大湾区熟悉香港的艺术和艺术家、和不同艺团建立关系外,对香港艺术发展而言,交流也有助艺术家了解和认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艺术生态,更可借此机会与大湾区同业观摩学习,激活艺术家的创作细胞。

  

长远而言,“可有效令香港的艺术更多元化”,因此他透露,剧团有计划继续进行有关合作,不过未来具体合作计划仍有待进一步落实。


编辑:晓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