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非政府官方网站 大湾区企业网:发挥企业民间价值,弘扬正能量,万众一心助力大湾区大融合齐发展好生活

湾区

相关:交通圈

打造快捷交通圈 助推新一轮大发展

2018-12-31 网络综合 来源: 阅读: -

7.jpg


2018年12月28日,中山跨市公交迈出新步伐,继与珠海、佛山、江门等城市互通后,首条中山—广州的跨市线路——中980路线正式诞生。


  时间回到2016年12月28日,一个将改写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的超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的主体工程开工,未来中山至深圳的车程有望缩至半小时。也是在同一天,在中山北部的珠江八大出海水道之一的洪奇沥水道右岸,中山黄圃港正式投产,2个小时可达广州南沙港。


  如今,从中山城区到广州市,走公路基本可控制在90分钟以内,乘坐广珠城际轨道最快只需要28分钟。而在40年前,中山到广州的距离,是停停走走“五渡海”的颠簸与跋涉,至少需要四五个小时。


  从一个河网密布的岭南水乡,到集公路、港口、高铁等出行方式在内的立体交通城市,中山市正迈向“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当前,中山市正大力推进大交通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构建“四纵五横”高速公路和“二环十二射”干线公路网。


  迈入新一轮大发展阶段,新时期的伟人故里交通战略,体现了“东承西接、外联内畅、多方式一体化”的维度,为中山市奋力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提供重要支撑。


  从“五渡海”到番中公路??


  为开放发展“修桥铺路”


  “梦里依稀满地青翠,但我鬓上已斑斑。”在中山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内,一首熟悉的粤语背景音乐《大地恩情》响起。摇晃的镜头里,客运“三脚鸡”、正在建的楼房、自行车等上世纪80年代熟悉的景象不断闪现,而镜头前方,是一条平坦的水泥路。


  这是一位中山返乡华侨拍摄的视频,记录了他从中山国际酒店出发,坐车一路回到沙溪大庞头村的沿途风光。


  在开放发展的燃情岁月里,交通建设为外来资本、技术和市场经济铺上了“快速路”。


  改革开放初期,中山将全市的沙土公路扩宽改建成水泥路,在全省率先实现区区镇镇通水泥路,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七五”期间交通建设先进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山掀起公路建设的新高潮。当时,中山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解决公路网“网大眼疏”的问题。期间,番中公路的建设,打开了中山快速连接省城广州的新局面。


  1991年1月8日,番中公路正式动工。时任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办公室副主任的陈锦昌回忆,为解决公路建设资金需求,中山市委、市政府实行“谁建设,谁主管,谁受益”政策,由此搭建了“上级补,地方给,群众筹,华侨捐,银行贷”的集资多元渠道。1992年12月3日,番中公路全线通车,彻底结束了中山到广州需要“五渡海”的历史。


  随后,城桂公路、京珠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工程陆续建成投用,中山基本搭建起了到广州、珠海等周边城市等快捷路网。截至2017年,中山境内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有5条,全市公路密度超过180公里/百平方公里;中山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215公里,超过历年所建成高速公路里程的总和。


  从中山港到“一港五区”??


  优化布局扩大对外开放


  “哇,开船了!”2017年8月18日上午,“中山号”客轮从中山港码头驶向深圳机场码头,结束了深中两地无水上航线历史。船舱内,首批游客兴奋地欢呼了起来。


  1984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山港开辟至香港国轮客运航线,成为国内最早辟为对外开放口岸之一。那时,中山最大仅可容纳3000吨级的船停泊,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山出口企业的发展。


  扩建工程迫在眉睫。


  1991年底,由中山市航运总公司启动中山港第二围集装箱码头工程,建造5000吨、3000吨等码头共7个。扩建后,中山港码头年货物吞吐能力达125万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20万TEU,码头的年货物吞吐能力增加一倍多。


  2013年,《中山港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中山市开启构建以中山港为核心,中山港区、小榄港区、马鞍港区、神湾港区、黄圃港区“一港五区”航运格局,充分利用周边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及蛇口港、香港港口等深水港口的优势,逐步发展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集装箱转运基地。


  谋篇布局,起势取势。进入新时期,中山港启动客运码头东移项目,未来将迁至翠亨新区,并不断拓展航线布局:以香港航线、深圳航线作为核心业务,发展成为珠江西岸多元化的综合客运码头,进一步提升中山的对外交通能力。


  诚然,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区域,中山对外公共交通需求大。近年来,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积极与周边城市交通主管部门沟通协商,已经开通与广州、佛山、珠海、江门等周边城市的21条跨市公交线路。根据《中山市公交线网规划》,中山近期拟新增3条跨市公交线路,进一步丰富跨市公交线网体系,为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建设提供便捷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


  从岭南水乡到“珠西枢纽”??


  打造升级版“内联外畅”交通圈


  如果说40年来中山的公路建设搭建起了一个畅通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那么深中通道的动工,则为中山升级版的“内联外畅”大湾区交通网络,打开了新的局面。


  东连深圳机荷高速,西接中山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公里,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作为深莞惠和珠中江的直连通道——深中通道,将深圳和中山的核心区域距离缩短为30公里。届时,珠中江及粤西南等地区通往深莞惠和粤东等地区的过江时间从目前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作为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中间重要一横使命的战略通道,深中通道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推进建设,争取早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大发展。


  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的2024年为重要节点,中山公路交通建设提出投入超过1400多亿元、构建“四纵五横”高速公路和“二环十二射”干线公路网总体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投资额800亿元。


  当前,围绕交通枢纽建设目标任务,中山通过全面升级公路、港口、轨道交通等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断强化与湾区城市交通快捷化、网络化的互联互通。通过与周边城市建立更完善的交通衔接,依托铁路、轨道及高快速道路,未来中山可实现35分钟内共享珠三角大型国际枢纽机场、深水港和铁路站场,40分钟内到达邻近城市主城区,实现与珠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区半小时通勤、港澳1小时互达、粤西地区2小时交通联系。


  商引贸通,物畅其流。作为中山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支撑,便捷、畅通的立体化快速化交通路网,将助推敢为天下先的中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将续写新的改革篇章。


编辑:阿如
精彩推荐